脂肪瘤?可别急着开刀,送你十一味中药,化痰散结、标本兼治
脂肪瘤的问题着实困扰了不少人,今天就来和你聊聊脂肪瘤的问题。
所谓脂肪瘤,说的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所以,大家即便是发现身上有脂肪瘤的存在也无须太过担心。
脂肪瘤大都质地柔软,位于皮下,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大的可隆起皮面,可以推动。
有些人,为了美观,也图省事,直接选择手术切除,可没过多久,脂肪瘤又死灰复燃了。
究其原因啊,主要还是因为手术只能切除我们肉眼可见的脂肪瘤,但切不掉病根啊!非但如此,手术还可能会刺激脂肪瘤由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多个,更有甚者,还会造成脂肪瘤的位移复发。简单讲,就是体表的脂肪瘤在术后转移到我们的五脏六腑上复发, 不但危害大,而且治疗起来难度更大,从而变相加重了病情的进展和治疗的负担,甚至还可能出现影响脏器功能的现象。
所以,一般来说,普通的脂肪瘤并不建议直接采用手术切除。
然而,脂肪瘤是西医的说法,在中医的认知范畴中,脂肪瘤证属“痰核”。
《丹溪心法》:“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
所谓“痰”,主要是由于脾虚健运失司,水道输布有碍,湿气聚积日久,炼而成痰。
所谓“核”,即核心也,如果说痰是湿气的升级版,那么痰核就是痰的升级版。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燥湿化痰,软坚散结的方子——化痰消核丸。
化痰消核丸: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黄芪、乌药、香附、山慈菇、海藻、昆布、鸡血藤。
燥湿化痰:陈皮、半夏、茯苓、白芥子
陈皮、半夏、茯苓,若是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是一张化痰的名方——二陈汤。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方中明明只有一味陈皮,为何称之为“二陈”?
须知,此“陈”非彼“陈”,这里说的“陈”是指陈皮、半夏陈久者良的意思。
先来说一说 陈皮,
想必大家早已不陌生,不论是喝茶、还是煮粥、或是煲汤,都会有人习惯性地加一点陈皮,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药食两用之佳品了。
然而,可能有人会问,陈皮是橘子皮吗?
是,也不是。须知,陈皮的陈,乃陈久之意,因此,陈皮即指久置的橘皮,一般来说,保存三至五年的橘皮方可称为陈皮,药效也**。
陈皮辛温而燥,既善化痰,又长于行气,为治疗气滞痰阻湿停之常用药。
《本草纲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
陈皮
半夏辛温而燥,主入脾、胃经,既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温脏腑而化寒痰,又功善消痞散结而治痰气互结之痞证,为化痰之要药。
加之半夏又具有降逆的功效,因此,半夏就像是一把刷子一样,不论是五脏六腑的无形之痰,亦或是有形之痰,全都将之往下刷,还脏腑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
《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主治秘要》:“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半夏
茯苓,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靠着健脾祛湿的功效,在中医界扬名立万的。
茯苓主要生长在松根之下,李商隐早就在诗中提及:
草堂归来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你看松柏,四季常青,即使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万物几近凋零的时候,它也依然苍翠欲滴。茯苓比邻松根生长,近朱者赤,自然而然地也就吸收了松柏的灵气,因此,茯苓也被称为“四时神药”。
在古时候,采摘茯苓可是一门技术活,若是你不了解茯苓的习性,就要走很多弯路,即便是翻山越岭也难觅茯苓的踪影。而有经验的老药工是怎么寻找茯苓的?首先找到松柏,其次再是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
道理很简单,你去观察,有茯苓生长的地方,周围的土壤大都会显得干燥一些,这主要是由于,茯苓可以把土壤中的水分吸附掉。
因此,在服用茯苓后,茯苓可以把我们身体里的湿气先吸附过来,在通过其利尿的功效,将湿浊从小便而出,加上茯苓性平,本就无寒热之偏,是故,其利水之余而不伤正气。
《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茯苓
白芥子功善豁痰利气,与半夏一样,同为化痰之要药,
而与半夏不同的是,它们所擅长的领域不尽相同,
半夏入脾、胃经,长于化脏腑之痰,
白芥子味辛,主入肺经,肺主皮毛,又为贮痰之器。因此,前人称白芥子“善清皮里膜外之痰”,
两者同用,可清一身之痰浊。
《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
《纲目》:"利气豁痰。"
白芥子
补气行气:黄芪、乌药、香附
黄芪在中药界的名气可是响当当的,就算你没用过,但你一定听说过。
黄芪主入脾经,尤善益气健脾,有“补气之长”的美称。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化痰湿的方子里为何要加补气的药材?
中医有句话,叫作气行痰消。这个很好理解,体内的气机若是像源头活水般流淌,水中的泥沙就难以聚积起来。而我们所讲的水中的泥沙,正是我们体内的痰湿。不论是气虚,还是气滞,都容易滋生痰湿。
所有,这里首先用到了黄芪来补气。
《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黄芪
补完气之后,须将体内的气机缕缕顺,因此,这里用到了香附、乌药。
香附味辛而微苦,辛能行散,苦善降泄,主入肝经,尤善疏肝理气,一升一降之间,把郁结的气机也就打开了;
此外,香附不仅入气分,又入血分,功兼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对香附有着高度的赞誉:“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医学启源》:"快气。"
《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香附
乌药是一味辛温的药材,
体内气机瘀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寒邪入侵,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可使气血运行缓慢而致气滞血瘀诸症。
乌药上入肺经、中入脾经、下入肾经,功善行气散结,温中散寒,为梳理一身气机之常用药。
此外,关于乌药,可能我们聊的比较少,少部分人会和一些常用的药材相混淆。
须知,乌药就是乌药,不是乌头,更不是山药。
乌药
软坚散结:山慈菇、海藻、昆布
痰湿即除,接下来当把已形成的包块化解掉。
这里首先用到的就是山慈菇,
山慈菇是一味甘凉的药材,性微辛,尤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多用于痈疽、恶疮、瘰疬、瘿瘤,近年来也多用于肿瘤的治疗,可见其散结之力有多大了。
《本草拾遗》:“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
《滇南本草》:“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本草再新》:“治烦热痰火,疮疔痧痘,瘰疬结核。杀诸虫毒。”
山慈菇
海藻、昆布都是海产品,长期浸泡在海水之中,因此而味咸,
中医认为,咸能软坚散结,是故,海藻、昆布都可以将已形成的包块软化、消散开来,为软坚散结之常用药。
海藻
昆布
活血化瘀:鸡血藤
我们上文讲了,脂肪瘤主要还是痰核所致,那为何还要活血化瘀呢?
原因很简单,痰湿容易阻滞体内的气血,所以,这里只加用了一味鸡血藤,用以调理被阻滞的气血。
鸡血藤苦味之中夹带着些许甘甜,性温,苦善通泄,甘可补益,温可通散,加之鸡血藤主入肝经血分,是故,鸡血藤机上去瘀血,又可生新血,具有补血活血,舒经活络之功效,为治疗血瘀兼血虚之常用药。
《饮片新参》:"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暑痧,风血痹症。"
鸡血藤
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简单聊几句。
远志来什么最爱搜的平台进行中医中药科普差不多快满一年了,遇到最多的问题,差不多就是这个药吃了好些天了,可好像病症似乎并没有好转。
须知,疾病之所成并非一日而就,就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一样。
想要健康的身体,单靠药物怕还是远远不够,健康的生活习惯、作息、饮食同样非常的中药。
远志曾见过一个糖尿病患者,一般按时在吃降糖药,一边背着家人、医生在偷偷地吃红薯,还跑来询问药师,长时间规律服药的前提下,血糖不受控制,是否需要换药?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所以,这也是远志一直在做中医中药科普的原因之一,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中医药,做自己的医生,让我们的身体尽可能地远离疾病和苦难,我们终将老去,愿我们可以在平稳和安然中度过余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