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
李渤听罢,豁然开朗。
导读:前几天我们介绍过了冬病夏治的三伏贴,三伏贴组成药物中就有一味“白芥子”。芥子即辣菜籽,十字花科植物白芥菜的种子,因微小而扬名。旧时读书人常自谦为“三尺微命,一芥书生”,普通老百姓自嘲为“一芥草民”,船只太小即为“一芥小舟”,甚至修仙小说里也能看到“芥子袋”“芥子储物戒”…总之,芥字,似乎就是一切轻微纤细,渺小卑微的代名词。然而一粒草芥真的就是这样微不足道,无足轻重吗?
三伏贴要药
白芥子
芥子虽小,个性却极为不羁,辛、温、辣、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味中药,芥子也是功效独特。《本草纲目》中说: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白芥子可外敷,可内服,物尽其用,把它的魅力展现到了极致。
白芥子
Semen sinapis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
【别名】白芥子,辣菜子,北芥子。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喘,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一般的植物都是春种秋收,可芥子不同,它和小麦差不多,秋末播种,暑后采收。纳秋之辛、夏之温,孕于冬、养于春,发芽、抽条、扬花、结荚、挂果,不慌不忙地尽享四季。芥子开花时非常漂亮,和油菜花一样,是漫天漫地的金黄色。
芥子的历史
人类利用芥子的历史久远,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中国西安半坡遗址的陶罐在就发现了芥子。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的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都使用过。在4000多年前希腊人的玛玛瑞安尼(Marmariani)青铜器时代遗址中也曾发现过芥子。
东西方都有以芥菜子喻世的故事。公元前333年,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三世给对手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书就是一袋芥子,用来代表他兵力的数目。而亚历山大大帝立即以一小袋芥子回敬,暗示军队虽人数不多,却十分精锐骁勇。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米德尔顿有一座“国家芥末博物馆,陈列有70多个国家5400多瓶芥末并介绍芥末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调味作用
我国是最早食用芥末的国家,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记载。西汉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也曾提及芥末,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加工制作芥末的方法。清代文学家李渔在南京建造的别墅命名“芥子园”。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中国著名的国画教科书《芥子园画谱》也沿用此名。
白芥子的用法
外贴
炎热的夏季,透过特殊的穴位,把植物的辛温气息输送至人体经脉以驱寒湿之邪。失调的阴阳归于平衡,抵抗严冬酷寒的能力徒然而增。
内服
三子养亲汤。老父亲生病了,咳嗽,气喘,大口吐痰,进不了食,一天比一天衰弱。三个孝顺的儿子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呢?大儿子紫苏子说:“我来消灭父亲的气喘。”二儿子白芥子说:“我来化痰止咳嗽。”三儿子莱菔子说:“我来负责消化饮食让父亲能吃下饭。”三个孝顺的儿子挺身而出,化解了父亲的病痛。这就是方剂里温情又有效的“三子养亲汤”。
基础设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