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第三回讲到,美猴王自菩提老祖处学成归来,仗着本领高强,抢了龙宫闹了地府,吓得阎王颤巍巍,惊得龙王抖嗖嗖。待泼猴离去,便立马上了天庭告泼猴御状,玉皇大帝赶紧朝堂上发问,说这妖猴是几年产育何代出身,却就这般有道行?回禀道,此猴乃是女娲补天完成后剩余的一块儿补天灵石掉落在东胜神洲,历经了多少个岁月吸收日月精华后孕育出此猴,玉皇大帝本欲下旨降下天兵灭了此猴,却被一旁的太白金星劝阻,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可多惹事端,便听从其建议,让太白金星前去招安。这太白老儿好口才,叽里呱啦说得美猴王竟然动了心,随他驾筋斗云来到了天庭。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可这泼猴不懂礼数,见了玉帝竟然不拜。众仙恼怒,而玉帝却摆摆手让武曲仙君去查了查有什么好职位,其奏道说,天宫各宫各殿、各方各处都不少官职,只是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玉帝于是下旨封他做个弼马温。猴王不明就里还大喜,至此好戏正式开罗。

说起来猴子倒也尽责,天界所有天兵天将们骑乘的天马多被他喂的是膘肥体壮,那驰骋起来威风八面,他本猴也被誉为天界养马的能手,可是不曾想有一次意外,让其得知这弼马温其实是未入流末等小屁官,其勃然大怒,我通天本领竟是个马夫,一棒子打出了南天门外。回到花果山,独角鬼王来投,知晓猴王受到委屈,便道,如此神通,咱直接叫齐天大圣好了,悟空不胜欢喜,于是扯起大旗,字号齐天大圣。这才有了后面二次诏安,潘桃宴闯祸偷吃仙丹所引发的全书高潮大闹天宫,之后被佛祖教训禁于五指山下。500年后唐僧解救之,从此悟空开始了西游降妖伏魔的打怪升级之路。只是这弼马温就像是洗脱不掉的耻辱,每每都被妖怪们被无情嘲笑,惹得悟空回回勃然大怒,又无可奈何。

以前都觉得弼马温这官就是一耻辱性职务,芝麻绿豆大,马粪骚尿熏陶一马夫耳。觉得是玉皇大帝当时是打心眼里看不上这妖猴,才勉为其难的给了个鼻屎大小的官。其实经过细致分析,不然,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嘛,天界那一套官职衙门设置啥的都照搬的是历史的原型,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有趣的对比。天马除了少数观赏性的,我想绝大部分应该都是战马,要知道马匹的优良、供应的质量和数量一直以来都是决定着凡间各个王朝武力是否强盛的战略实力,组建大规模骑兵是每个中原王朝的梦想,冷兵器时代,驾驭战马的骑兵就是那个时代的坦克集群,对战步兵绝杀。像历史上秦国当时之所以能够立国,多亏了祖先非子给周王养战马养的好,帮助周大为提高了对犬戎骑兵的对抗力。后面汉武帝之所以能远征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都是得益于河套地区所产出的十多万匹优良战马组建的世界第一的大汉骑兵,才能孕育出帝国双壁,封狼居胥,不教胡马度阴山。再反观两宋时之所以战绩疲弱,就是因为产优良战马的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辽国,导致要靠血肉之躯的步兵对抗长驱直入的游牧民族,焉有不败之理。

同理天界的天马一定也是天庭重要的战略资源,那孙悟空的弼马温怎么可能是无足轻重的小官呢呢?历史上,弼马温这一官职,确实是没有的,肯定是作者在编写的时候参考了民间流传已久的这个说法,因为你看弼马温的这个弼应该是避免的避的谐音,温和瘟疫的瘟同音,所以这个官职弼马温应该是避免马儿得瘟疫之说。有趣的是,古代确实有偏方,他们认为要是马儿生了病可以在马厩喂养一只马猴子,把这个尿混在草料中,马吃了就会好,这就是所谓的民间避马瘟。这个说法流传很久了,由于当时平原地区没有猴子可抓,古人就会在马群刻上大马猴骑马的形象,祈求马儿不要生病,这也是“马上封侯”这一说法的历史来由。

所以我们也可以得知,弼马温这一官称虽然没有,但弼马温这个职能的领导干部肯定是有的,只是各朝各朝各代叫法不一而已。就以明朝为例,想当年朱元璋跟蒙古人打仗这么多年,深知马匹的重要,史书载“设御马司,正五品,掌御厩马匹。”要知道这五品御马司可是国家部级单位,其最高领导正五品的官员,在中央也应该是部长级别。我们还可以对标一下人员配备,弼马温这个孙猴子他可不是光杆司令,手底下还有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员人等,这些人也是仙籍在册的正式公务员。

而凡间御马司对标天界御马监,有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各一名,下有监官、掌司、典簿、写字等人员,后来直接被升格为御马监,最终被确立为中央政治系统里的机构,还可以统领禁军,有的时候甚至可通过皇帝来干预朝政,其老大掌印太监就相当于弼马温。只不过明朝较为信赖宦官,所以这个职位都是太监来做。但无论怎么讲,孙悟空绝对也算是有手下有衙门的一号人物,绝对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寒碜,所以说悟空怒发冲冠,完全没道理啊,人家玉帝反倒是诚意满满,值得点赞。

古代历史上的名马,三国名马最多,它们的主人皆是人中豪杰

历史上的宦官、太监、阉人这三个名称原本不同,为何最后被一起混称了?中关村原来是这么来的

我们被小说电视误解了,吕布的武器其实并不是方天画戟

日本为何会有“肛门强”、“上床美也”等奇葩姓氏?

古代逛青楼是什么流程?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