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
月饼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作为一种面食,饼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东汉时期,就有了比较大的圆形饼,因上面加了胡麻(后世叫芝麻),被称为胡饼,这可以看作是月饼的前身。

唐朝初年,中秋节正式形成,圆圆的胡饼成为过节时祭月的贡品和食品。据说,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边吃胡饼边赏月,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便提议改名为“月饼”。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也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这里的小饼外形如月,且有酥油和饴糖,非常好吃,也是月饼早已出现的证明。

而中秋节和月饼完全联系起来,相传是在明朝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的时候。当时朝廷官兵搜查严密,传递消息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将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起义。后来,徐达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朱元璋高兴之余,下令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这种曾用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增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如今,月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种类繁多,口味丰富,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喜好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