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栽培历史长达两千多年,被称为八谷之冠。

用芝麻榨的油,气味醇香,营养价值极高。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用芝麻和芝麻油制作的各色食品和美味佳肴,受到人们喜爱。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评价芝麻“八谷之中,唯此为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芝麻可以“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坚筋骨,明耳目,耐饥渴,延年”。

正因为芝麻口感美味、营养价值高,所以一直在餐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芝麻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加。

在河南,有一个地方,被称为“中国白芝麻第一大县”,芝麻产量年年攀升,接近全国芝麻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这个地方,就是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平舆县。

平舆县地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盛产优质树木。该县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车辆的发源地。

相传车的发明者是夏禹时期一名叫奚仲的人。他利用平舆盛产优质树木的优势,研制出了一种有顶盖、供贵族乘坐的车辆——“舆”。

因这片土地地势平坦,又有人发明了“舆”,故有“平舆”之名。

平舆县土壤肥沃,全县71%的土壤质地为砂姜黑土,速效钾含量丰富。1980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考证,平舆县为芝麻生长的**区域。

平舆白芝麻种皮薄、色泽洁白、籽粒饱满、出油率高,素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的美称。

先后获得白芝麻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称号。

以平舆白芝麻为原料生产加工成的“小磨香油”是食用油中的珍品,富含各种营养元素,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健发润肤的功效。

平舆县白芝麻的栽培历史可以上溯至周初,《史记》记载:周公稷,儿时以种植树和芝麻为游戏。

这是有关中国栽培芝麻的最早记载。明、清时期,在今天的平舆县杨埠[bù]镇形成了芝麻集散地,清廷设立了杨阜巡检司。

清初,驻马店一带的小磨香油已成为宫廷供品。小磨香油的生产也已形成规模,油坊遍及乡里,农家十之八九通磨油之技。

天中村村有油坊,家家出“油匠”,满街叮当响,到处都是“卖油郎”,并逐渐形成了香油饮食文化。

1975年,河南省农科院在平舆县建立芝麻试验站,先后培育出“豫芝五号”、“豫芝八号”等19个适于不同生态区域的芝麻新品种和杂交种。

1988年,平舆县被河南省命名为白芝麻外贸出口基地县。1997年,平舆县被国家批准为商品油料基地县。

1998年,平舆县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种植试点县,制定了白芝麻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使白芝麻形成了良种选育、生产种植、加工外销的产业化链条。

2000年,平舆白芝麻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均居中国第一。

2017年,平舆县已成立白芝麻种植合作社150个,全县白芝麻申报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白芝麻生产加工企业达24家。

近年来,平舆县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结合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产业带动等多项积极措施,不断推进芝麻种植及相关产业发展。

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设立,增强了人们种植芝麻的信心,激发了种植热情。

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的推广,让芝麻从种植到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平舆县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力度,精心培育优质新品种,制定白芝麻行业标准,树立品牌效应。

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白芝麻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挥品牌优势。

芝麻虽小,却能“大”做文章,以芝麻为原料,创新推出芝麻糖、芝麻焦馍、芝麻花茶、芝麻叶等多种产品,不断提升平舆芝麻的品牌竞争力。

位于城北部的蓝天芝麻小镇,汇聚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形成四季花海、农耕研学、休闲游乐三大板块业态。

将文旅与芝麻产业相互融合,提升了平舆的知名度,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展望未来,芝麻作为平舆的核心产业之一,定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再创辉煌!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