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难得的美味“花虫儿”,你吃过吗?
文‖张延伟 图‖网络
“老家许昌”微信号:zgljxc
乡下的地都撇给二弟耕种了,但宅子外边那块儿约二分大小的空地却一直留着,就图周末回去有个事儿做。因为地块小、种粮食收获比较麻烦,今年春上,妻子和我商量:“干脆种几棵棉花试试?”我点头同意。
谷雨前后的一个周末,我和妻子趁墒把棉花种子埋进土里,等过一周再回去看时,幼苗已经顶着黑色的壳皮儿破土而出了。从此心里多出一份牵挂,施药防虫,锄草间苗,掐顶打杈……历夏至秋,终于等来了棉桃裂嘴吐絮,眼前的满树洁白,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从前,小时候那些与棉花有关的往事也历历在目。(想看看本文作者张延伟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 许昌的闺女看过来:闰月年为啥要送雁和送鞋?‖张延伟 ;2. 禹州有通“一善碑”,字字珠玑显神威!‖张延伟 )
奶奶和母亲纺花抽线的情景恍若眼前
我们这一代人打小就和棉花结下不解之缘。那时我们不知“鸭绒”是何物,冬天穿的“刷筒儿”棉袄里的填充物就是或新或旧的棉花,除了过年时有可能在外面罩上一件“的确良”军绿布衫,平时穿的单衣或夹袄多是用奶奶和母亲织的粗布裁剪而成。
纺花抽线是织布的基础工序,更具有一定难度,奶奶和母亲却能做到得心应手。我家院子临着高高的土崖,就借势挖了十来米深的窑洞,窑洞前半截作灶屋使用,后半截依次摆着纺车、织布机等,中间的“拐洞”则用来住人。冬季农闲,长夜漫漫,奶奶和母亲就着昏黄的油灯在窑洞里纺花织布。
生产队里分得的棉花用时需经过轧、弹,除了留下一些贴补棉袄,大部分都用来纺线织布,而纺线得先把棉花搓成“花劲儿(棉花条)”。就见母亲先拽一绺棉花放在案板上,用一根高粱莛子贴着棉花放好,拿起木制的“搓花板”在上面来回滚动几下,让棉花均匀地缠绕在莛子上,再轻轻把莛子抽出来,一条一尺多长、像猫尾巴一样的花劲儿就搓成了。十来根花劲儿扎成一把儿,整整齐齐摆放在纺车旁的荆筐里。
奶奶盘腿坐在纺花车旁的草垫子上,随手拿起一根花劲儿,用手指蘸下唾沫,将花劲儿末梢捻细缠在铁锭子上,然后左手轻捏花劲儿,将胳膊高高扬起,右手用力摇动纺车的“轮翅”,在一阵“嗡嗡嗡”的响声里,铁锭子快速转动,花劲儿就如春蚕吐丝般扯成一根细线,依次缠绕在铁锭子上。奶奶和母亲联手,一晚上就能纺成一个二两多重、瓷瓷实实的大线穗儿。
当然,这些线穗儿最终要经过多道复杂工序才能在织布机上织成布。这是后话在此不作赘述。
计划经济时代,“的确良”“灯草绒”“凡尔丁”等各类洋布算是紧俏货,根据人头儿按月(季)凭票供应,但价格对土里刨食的人家来说又显得有些奢侈,当时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留少部分布票应急,其余的则以合适价格转让给那些结婚办喜事等急需布匹的人家,换到手的钱则尽可能多地从供销社买来经过弹轧的成品棉花,再把棉花纺成线来织布,虽然劳神费力,相对来说却比较划算。
“花虫儿”是美味也是良药
生产队里有时会把棉花轧一遍再分到户,棉籽小山似的堆在仓库里,等来年春耕备播时榨油。这时候饲草青黄不接,牲口出力又多,而棉籽榨油残余的下脚料——棉籽饼是营养丰富的饲料,正好可以掺在麦秸、秆草中给牲口增加点营养贴贴膘。
当时父亲担任生产队的保管,我经常在月底盘点或平时领用农具、种子时跟着他到仓库里玩。为了防止棉籽受潮发霉,天气晴好的时候,父亲会喊人帮忙把棉籽摊在仓库前的晒场上晾晒一次。经中午暖洋洋的太阳一晒,便有通体粉红色的肉虫从棉籽堆里爬出来,顺着晒场的水泥地面四处蠕动,密密麻麻的像排兵布阵一般,看着很是壮观。
父亲说,棉籽表面掺杂有花絮,堆在一起自然起暖,这样就容易生“花虫儿”。花虫儿无毒无害,同样属于热性,不但能吃,而且还是治咳嗽的“备方(偏方)”。父亲拿起一把小笤帚,轻轻地把这些小肉虫拢在一起,再撮进一个大搪瓷茶缸里。我也不愿闲着,蹲在地上把那些爬到跟前的花虫儿一根根捏起来。
晒一次棉籽能捉到差不多一大茶缸花虫儿,回到家淘洗干净,将锅烧热后放点大油,再把花虫儿倒进去翻炒几下就熟了,吃起来焦香可口。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花虫儿算得上一种难得的美味了。
不下工夫棉花还真摘不净
俗话讲:摘不净的棉花,磕不净的芝麻。意思是只要有棉桃儿存在,早晚它都能吐絮开花,根本没有摘净的时候;而你无论把芝麻个儿磕打多少次,每次只要掂起芝麻秆一敲,总还有芝麻粒儿掉下来。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地里种啥各自做主,那些有闺女即将出嫁或儿子准备结婚的人家,无论是“送好儿”还是陪嫁,都需要做几床新棉被,因为只有自家种的才货真价实,所以多会提前预留些地种棉花。
棉花夏季结桃儿,秋天收获,霜降过后棉桃儿就开得慢了。为了不影响腾茬儿种麦,人们就选个折中的办法:把棉花棵拔了堆在房前屋后,或假以时日,耐心等待上面残留的棉桃儿开花吐絮;也有人专门把棉桃儿摘下,或趁晴好天气摊在太阳底下晾晒,或交替着放在灶台上,借煤火的温度将它们熥干……但凡有温度,这些棉桃儿都会裂嘴儿吐白,将暖意示人。
于是乡间的冬日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午后的暖阳下,妇女们扒拉着堆在屋角的棉花棵,将已开的棉花摘取出来,如此周而复始,每隔几天都需翻腾一次;避风的墙旮旯里,老太太们一边烤火聊天,一边把身旁荆筐里的棉絮摘出来,随手把空棉桃儿壳扔进火堆……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首古诗形象地描写了棉花的性状及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棉花丰收天下人都温暖,棉花歉收则天下人都要受冻。现在,棉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仍不可或缺,却不似诗中描写的那般夸张了,因管理麻烦且成本较高的缘故,普通农家已鲜有人大面积种植了,但我却始终忘不了小时候棉花给予我的温暖,更忘不了诸如吃“花虫儿”等等与棉花有关的陈年旧事。
【作者简介】
张延伟,中共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文史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报》特约记者。
* 许昌的闺女看过来:闰月年为啥要送雁和送鞋?‖张延伟
* 二月二搬家日,你还记得“燎锅底”不?‖张延伟
* 许昌的你,还记得寒冬腊月的“下夜”经历吗?‖张延伟
* 正月十七,老鼠嫁妮儿!你知道这个民俗吗?‖张延伟
* “正月理发死舅舅”,你知道啥来历不?‖张延伟
* 许昌老乡,今年春节还走亲戚不?‖张延伟
* 年味儿:久违的鞭炮声 ‖张延伟
*还记得禹州人是咋“祭灶”的吗?‖张延伟
* 过年啦!杀年猪和踢“猪皮球”的场景,你忘没?‖张延伟
* 远去的高粱笤帚,你可还记得?‖张延伟
* 柳条穿的油馍,荷叶包的水煎包,色香诱人的丸子汤 ‖张延伟
* 70后的你,还记得小时候的“烟暖儿”吗?‖张延伟
* 禹州奇树“葛抱槐”,见证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张延伟
* 多年前,带来冬日暖意的绝唱生命,如今难觅踪影 ‖张延伟
* 古禹州锡章里李黄村奇事:土地爷徇私,害人又害己 ‖张延伟
* 古禹州杨寨街土地爷贪吃故事:脚不沾地回家‖张延伟
* 出锅即食的禹州这碗面,和古代这位皇帝有关?‖张延伟
* 40多年了,始终难忘那脆甜的枣儿和那段苦涩的经历 ‖张延伟
* 到底是怎样的两位老师,竟能让禹州的他终生难忘? ‖张延伟
* 红艳艳,酸甜,比草莓更好吃的野果,谁还记得?‖张延伟
* 以前农户饲养的“扁嘴儿”,咋成了城里人的宠物?‖张延伟
* 烙满父母劳动印痕的桑木扁担,如今再无用处‖张延伟
* 欲罢不能的故事:禹州曾有座神秘的“葛家坟”‖张延伟
* 35年前,我家装上全村第一部“专线电话” ‖张延伟
* 禹州清明插柳习俗,扯出一段“后妈”的感人故事 ‖张延伟
* 讨口封,求背背:禹州这些故事稀奇真稀奇 ‖张延伟
* 35年了,许昌的他为何至今犹记“曹孟德”?‖张延伟
* 拍案惊奇:生死鸳鸯蝴蝶梦 ‖张延伟
* 妙趣横生的自制“乐器”,许昌的你玩过几样?‖张延伟
* 剩饭热三遍,拿肉也不换?许昌的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你真相 ‖张延伟
* 百年前,发生在禹州此村的“狼窝寨”血案,惨不忍睹 ‖张延伟
* “外甥似舅”啥来历?禹州此村“狼窝”藏着啥故事?‖张延伟
* 禹州此村真牛:除了娘娘和尚书,还出个“飞毛腿” ‖张延伟
* 拍案惊奇:县太爷看风水 ‖张延伟
* 禹州“黄山”有个洗脸盆:来此洗洗脸,一辈子不害眼 ‖张延伟
* 炫彩童年的“碟溜儿”,老家河南的你还记得吗?‖张延伟
* 四五十年前的天然“护肤品”,你用过几种?‖张延伟
*“ 聊斋遗风今犹在,梦中结缘写新篇 ” 之1 : 聊斋:道长卜卦留玄机,月夜奇梦遇娇女 ‖张延伟
* “ 聊斋遗风今犹在,梦中结缘写新篇 ” 之2 : 只为一个梦,直奔北京城 ‖张延伟
* “ 聊斋遗风今犹在,梦中结缘写新篇 ” 之3 : 急王郎痛失见面,元帅女心横私奔 ‖张延伟
*“ 聊斋遗风今犹在,梦中结缘写新篇 ” 之4: 情郎痴女难聚首,斑斑血字揪人心 ‖张延伟
* “ 聊斋遗风今犹在,梦中结缘写新篇 ”之5 : 大小姐的痛,孩子的命 ‖张延伟
* “ 聊斋遗风今犹在,梦中结缘写新篇 ”之6(结局篇): 天下还有梦中结缘的怪事?‖张延伟
* 老师好:人生暮年,惟愿命运多舛的他余生安好 ‖张延伟
* 匪夷所思的禹州陵墓传奇:哑蚰子,鱼打鼓,断头郎,活人头 ‖张延伟
* 26年了,禹州的他,为何被许昌的他念念不忘?‖张延伟
* 餐桌上金黄的新宠:想当年,蜕变之前,全身是宝 ‖张延伟
* 这位福厚命薄的皇帝,在禹州奇山“不过崖”发迹 ‖张延伟
*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张延伟
* 瞅瞅这俩男人,享了同一个女人的福 ‖张延伟
* 吃春:不可辜负的美味,垂涎了多少人的味蕾‖张延伟
* 【传说】禹州此人惊魂:恶习不能沾,沾了命玩完 ‖张延伟
* 30多年前,黑白电视折磨人的经历,谁还记得?‖张延伟
* 近50年前,禹州此村为啥专门立起一尊伟人像?‖张延伟
* 禹州此人用心专,“揉肚”揉出一片天 ‖张延伟
* 曾经享誉禹州山乡的“科技货郎”,如今你还好吗?‖张延伟
* 许昌民间这些事儿,真邪门儿,你遇到过几次?‖张延伟
* 始建于清顺治初年的禹州此阁:有名的失误之作 ‖张延伟
* 三十年河西又河东,如今的小虫儿都成了“精”‖张延伟
* 祖传手艺百里闻名,禹州此人,为啥失去一只手?‖张延伟
* 曾经人山人海的乡村集会,为啥渐无踪影?‖张延伟
* 禹州此人的坟头,为啥总有人们自发送的酒肉纸钱?‖张延伟
* 禹州有通“一善碑”,字字珠玑显神威!‖张延伟
* 拍案惊奇:不到700人的禹州小村,缘何传奇缤纷?‖张延伟
* 据说,以前每逢禹州新官上任,都来此处参拜祭奠!‖张延伟
* 禹州此人传奇:70多年前遭劫,60多年前因祸得福!‖张延伟
* 河南首富“刘半县”,为啥把“别墅”建在禹州此村间?‖张延伟
* 金银马驹守护:禹州此村,山中竟藏一“宝库”?‖张延伟
* 勾搭食欲:与它有关的家常美味,瞬间点燃我的心!‖张延伟
* 禹州有个龙门村,竟和骑虎伏龙的他渊源深!‖张延伟
* 禹州有座“夜哭桥”,夜夜女哭为哪般?‖张延伟
* 禹州老山坪:风水宝地“鸡打鸣”,天意难违“枉打墓”!‖张延伟
*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张延伟
* 禹州老山坪一块岩石的石窟窿里,每年都能掏出一只金蛋?‖张延伟
* 狂奔擒野兔,绝招惊众目。别倔“老夹杠”,舍命把义书!‖张延伟
* 禹州有个“飞毛腿”,日行千里传奇飞!‖张延伟
* 儿时“杂烩菜”的味道,你还记得吗?‖张延伟
* 母校的那口钟,原来一直装在我心里并将影响我终生!‖张延伟
* 许昌老乡,你还记得啥是“拾漏儿”吗?‖张延伟
* 禹州这俩人,一个变下凡关公,一个遇黄牛成精!‖张延伟
* 三十多年前打麦场的样子,你还记得么?‖张延伟
* 为了禹州这片风水宝地,南蛮子与放羊小伙斗智斗勇!‖张延伟
*三十多年前的童年,原来是这个样子!‖张延伟
*不出藩王出状元——禹州小山村差点成了大都市!‖张延伟
*听85岁的她,聊聊60年前吃饭穿衣那些事儿!‖张延伟
*禹州的他,为啥河南人说他“忠”陕西人说他“奸”?‖张延伟
*到底是怎样的宝贝,需要一百颗“活人头”来交换?‖张延伟
*江米蛋儿哟玉蜀黍花儿,哑巴豆哟红薯干儿!‖张延伟
*一代才子死法“雷人”,痴情川妹子成他永生之痛!‖张延伟
*丑小鸭变白天鹅,禹州村姑居然当“娘娘”!‖张延伟
*“lüer”到了,还记得当年的陶瓷或萝卜灯盏儿吗?‖张延伟
* 退休工资好几千,她自愿找累为哪般?‖张延伟
*父亲下葬后那天夜里,天气突变下起鹅毛大雪!‖张延伟
*三尺讲台上,我的老师倚着讲桌永远睡了!‖张延伟
【“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离家或远或近,累了倦了时,我们是不是特别想念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游戏趣事……或是当年“狗蛋儿”、“小屁猴儿”这略显低俗的外号?——叫一声我的家乡呀,心里已经泪水流淌!
为此,钟爱许昌文化的我们,于2016年1月申请成立了志在宣传许昌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老家许昌”:“老家”随身携带,情感永不落下。截止到2023年3月5日,“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已刊发原创文章7000余篇。
此时此刻,能表达我们心情的,唯有感谢!
情怀·温度·味道,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微信号:zgljxc)
【 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老师为“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题字 】
【著名作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先生为“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平台题字】
注:1、 本文原题:《曾经,“花虫儿”也是一种难得的美味!》。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欢迎转发微信公众号“老家许昌”作品,如其他微信公众号或单位或个人需使用“老家许昌”微信公众号相关作品,使用之前请务必联系后台,后台邮箱:hnxc126@126.com。
情怀· 温度 · 味道
老家许昌:乡忆故土,灵魂老家
砸稿信箱:hnxc126@126.com
(砸稿时,请注明“原创首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