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前些年有部京味儿电视剧叫《芝麻胡同》,以老北京一家名为沁芳居的酱菜园为背景。这部戏怎么样咱就不讨论了,单说北京有没有芝麻胡同。还真有,而且不止一条。不过似乎都跟芝麻没什么关系,比如东四北大街西侧有汪芝麻胡同,南锣鼓巷西侧有黑芝麻胡同,既不种芝麻、也不卖芝麻,而是跟殡葬服务有关。我国人民历来重视身后事,叫“视死如生”,也就是活着有什么、去那边儿也得有什么,甚至活着没有的、到那边儿也要有。

尤其条件好的家庭更要大操大办,出殡的时候,纸人纸马是少不了的。这两条胡同就都是因为糊纸马的作坊而得名,说白了就是扎彩铺,东四附近那位手艺人姓汪,故称汪纸马胡同;但南锣附近那位可不姓黑,姓何,他的作坊还有字号,叫七巧斋,因手艺出众、远近闻名,所以住的地方被叫成何纸马胡同。后来可能是作坊没了,时间一长、口口相传发生讹变,又或许是人们觉得不吉利,就分别改称汪芝麻胡同和黑芝麻胡同。

那有没有就叫“芝麻”的呢?也有。《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载,今外交部街与东堂子胡同之间有条“芝麻巷”。《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宣武门外校场口附近有个小巷叫“芝麻街”。它们跟芝麻有没有联系、因为记载太少不得而知,如今也都消失了。

跟电视剧完全重名的也有,清代以前、崇文门内大街东侧有条罗纸马胡同,得名与汪纸马、何纸马一样。到了乾隆年间绘制《京城全图》时,它就直接改成了芝麻胡同;这个名字好像解放以后还保留了很长时间,位于北鲜鱼巷与苏州胡同之间,但后来这里变化太大,不但胡同消失,地名儿也在电子地图上搜不着了。至于电视剧是不是取材于此,那我就不知道了。

重点说一下黑芝麻胡同,它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南邻沙井胡同,北靠前鼓楼苑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何纸马胡同;清朝划为镶黄旗地界,宣统年间讹传为黑芝麻胡同。除了“何纸马”的七巧斋作坊,胡同中还有一座大宅;当然年代不同,作坊是明朝的的、大宅院是清代的。晚清有个官员叫奎俊,提他也许不太出名,但他有个叔伯侄子却大大有名,就是清末内务府总管、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末代皇帝溥仪的姥爷:瓜尔佳.荣禄。

实际奎俊的名气也不小,他是满族正白旗人,做过福建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内务府大臣等职;宣统三年成立责任内阁时还做过弼德院顾问大臣。多说一句:责任内阁又称皇族内阁,因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所以也称庆亲王内阁、奕劻内阁,成立于宣统三年四月初十,结束于同年九月十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内阁。第二届以袁世凯为总理大臣,故称袁世凯内阁,也是最后一届责任内阁,清帝逊位后解散。

说这些无非是强调奎俊做的官有多大,清朝倒台后他解职归里、醉心书法,学赵体(赵孟頫)。但他最爱不是书法,也不是官职,而是敛财,发明了粪税、炮税等名目,利用各种手段疯狂敛财(当然做大官儿是前提条件),迅速成为京城四大财主之一。他就出生在黑芝麻胡同13号,但后来的奎俊宅可不止这点儿,延绵至沙井胡同15号、17号、19号;不用看,光听就知道够大,叫豪宅不为过吧?

不提沙井胡同的前院儿,就是黑芝麻胡同13号也仅是后宅的一部分(但如今只有这里在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标记为“奎俊宅”)。这里原是一座五进带花园的大四合院儿,建在七级台阶上;大门上带雀替、前有抱鼓石(一对儿),门内有影壁,西有屏门通到一进院,倒座房十二间。北为二门一间,两旁亦有抱鼓石。过厅房含二门共八间,前进走廊;二门即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三面有屏门,东西屏门连接院内抄手廊、均带坐凳栏杆。

三进院正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四进院只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五进院为七间后罩房。此宅最大的特点是走廊的廊柱和各房檐柱比一般的建筑要粗大很多。民国时期,外交总长顾孟余曾经在此居住;解放后改为煤炭部宿舍,1986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四合院。花园部分,就是现在的黑芝麻胡同小学。

前院的沙井胡同15号,五十年代在此成立北京画院,85年迁入朝阳新址后,归北京市文化局文创中心使用。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京城历史、文化、轶事与君共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