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省油菜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油菜扩面增产,各地要客观分析秋冬种形势,进一步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切实抓好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抓细抓实油菜播种、开沟、施肥、控旺、化除、防病、收割等关键环节,力争明年夏收油菜丰产丰收。经研究,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1



全面推动油菜生产“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图片

主导品种


中熟油菜品种:赣油杂8号、赣油杂10号、中油杂501、中油杂19、赣油杂9号、华油杂50、沣油789、圣缘2号、中油杂39、华油杂62、邡油777、利油杂3号、阳光50、湘杂油787、硕油985。


早熟油菜品种:阳光131、圣光127、赣油杂1009、爱兆沣、沣油杂776、圣光168E、华油杂652、利油杂168、沣油112、赣油杂906、丰油730。


抗根肿病油菜品种:在根肿病易发风险区优先选用抗根肿病品种,例如华油杂50CR、华油杂115R、华油杂5R、沣油737R、华油杂62R、垦油杂741R、秦优DK4、圣光165CR、庆康1号等。


耐除草剂油菜品种:在有芥菜型油菜杂株或易出现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的区域,可选择耐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例如华油杂50HR、惠农油等。


图片

主推技术


为解决当前稻茬油菜生产中难一播全苗,生产环节中“三低两高”等问题,提高油菜生产综合效益,围绕规模化、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推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油菜谷林飞播、油菜免耕直播机械开沟等播种技术,“三沟”配套防渍技术、合理密植与全苗技术,油菜科学施肥及一次性专用缓释肥施肥技术,油菜化控及绿色防控、“一促四防”技术,油菜联合收获、机械分段收获、机收减损等收获技术,重点集成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暨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突出绿色轻简化生产,强化“五良”融合,提高种植效益,实现油菜扩面增产提升产能(具体要点见附1、附2)。


中熟油菜实现“446”目标,即亩投入400元(土地流转成本除外),实现油菜籽亩产400斤,亩纯效益600元以上(以稻油两熟制水田及旱地油菜为主);早熟油菜实现“335”目标,即亩投入300元(土地流转成本除外),实现油菜籽亩产300斤,亩纯效益500元以上(以稻再油、稻稻油三熟制水田油菜为主)。


各地要坚持“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实效性”的技术标准和“定方向、盯目标、抓典型”的技术路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暨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攻关示范方案,按照主导品种+技术模式,明确示范技术责任人、示范品种、示范基地、示范面积等,确保技术措施到位,力争实现“446”“335”目标。通过示范创建,进一步挖掘我省油菜扩面增效生产潜力,带动全域油菜单产提升、效益提高,促进油菜生产向高质高效转变。


2



大力推进稻油轮作模式技术熟化集成与示范推广,争创周年高效示范典型


稻油轮作模式既有效利用冬季光温资源,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还能美化环境,促进观光农业发展,实现耕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各地宜结合当地水稻生产结构,及时总结本地现有的稻油轮作技术模式,加强优化集成,加快推广。同时,应因地制宜开展“稻-油”“稻-稻-油”“稻-再-油”等不同轮作模式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和集成示范。今年为积极破解或缓解双季稻区“稻-稻-油”三熟制茬口矛盾,将联合科研机构和有关专家在各地开展“稻-稻-油”“稻-再-油”模式的新技术试验和全程技术的优化集成(示范技术要点见附3)。请各地在推动油菜生产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加快适合当地推广的稻油轮作模式的技术熟化集成,有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粮油生产综合效益。


3



积极开发油菜综合利用技术,打造油菜产业综合效益的新亮点


充分发挥油菜的油用、菜用、花用和蜜用等多种功能,通过“一菜多用”技术模式,不仅能提高油菜种植综合效益、扩大我省油菜种植面积,还可以促进种养结合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菜油两用技术选用菜油兼用型油菜品种,在油菜薹高30-40厘米时,摘薹15-20厘米,摘薹后每亩补施尿素5-7.5公斤,亩生产效益可提高250-450元。各地可结合当地特色开展油菜“菜用+油用、菜用+饲用、菜用+肥用、观光+油用、观光+蜜用+油用”等多功能利用及优质菜油加工,以提高油菜种植综合效益。


附:1.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暨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docx

2.江西省油菜根肿病发生情况及防治指导意见.docx

3.江西省稻油轮作技术集成示范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