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滋滋的肉,冒出脂和膏

最早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狩猎时代,人们就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大概就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有文字记载以来,油最早叫“脂”或“膏”。《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就是说,从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脂,从没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膏,比如牛油羊油称脂,猪油则称膏。

先秦时代,人们除了用动物油脂烹饪,还会用来照明。

二、芝麻:自汉以后,我是油界大佬

最早的榨油原料,其实是芝麻。

芝麻是张骞从西域胡地带回来的,所以芝麻最早叫“胡麻”。在汉代已被用于榨油,所生产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

《三国志·魏书》记载,魏将满宠在抵御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

三、宋代,不油炸,哪算得上美食!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榨油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用于榨油的油料作物开始增多。北宋庄绰在《鸡肋编》里记载:“油通四方,可食与然者,惟胡麻为上,俗呼脂麻。河东(今天的山西)食**油,陕西又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菜籽油),山东亦以苍耳子作油,颖州亦食鱼油。”

宋代人不但食油的品种增加,对油炸食品的热爱也是前所未有。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四、明代,油料作物出了大排名

明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问世于晚明的《天工开物》,详细介绍了十余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油品的性状及优劣排名。另外,对当时的榨油工艺和榨油器具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和绘制。

关于各种食用油脂的油料优劣排名:最好的是胡麻、莱菔子(萝卜籽)、黄豆、菘菜子(白菜籽);其次是苏麻、芸苔子(油菜籽);再次是茶籽、苋菜子;最差的是**仁。

五、大豆,为何那么晚才被“榨”?

大豆在我国种植历史虽然很悠久,但是作为榨油原料却很晚,原因是大豆的含油率低,只有16~19%。到了明代,用压榨法的出油率也仅为7.5%。而芝麻含油率较高,达到45~50%,用压榨法能获得接近35%的出油率,这也是芝麻油在很长时期内独领风骚的原因。

花生:常见如我,也是外来的

大约在明末清初,美洲品种的花生(大花生)才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起来。

花生榨出的油色泽清亮、香味浓郁,很快就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书于18世纪末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花生油,且膏之为灯,供夜作,今已遍于海滨诸省,利至大。

目前,花生最大的种植地区已北移至山东。青岛崂山地区在晚清时期已经具备了成规模的花生油榨油坊群,时至今日,胶东地区依然是我国最大的花生油产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