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双低菜籽油,我们先从菜籽油的历史说起。看似历史久远,而实际菜籽油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历史。早期的油菜一直是野生的状态,还无法进行人工培育,直到1936年加拿大才第一次成功进行了人工种植,而作为食用油还要晚上个十几年。

随后人们发现,压榨菜籽油后的饼粕不仅含有特殊气味,不受动物喜爱,而且里面的芥酸会沉积在动物的心脏、骨骼、肌肉等组织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动物试验发现,芥酸能在心脏、骨骼及肌肉纤维等组织中沉积,并且芥酸不能有效的代谢,使肾、肝以及其他机体中毒,造成结缔组织出现裂缝,冠状血管纤维化等问题,此外,芥酸还可使血小板减少。

于是,对低芥酸、低硫苷菜籽的培育就提上日程,加拿大是最先培育双低品种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联邦政府修订食物安全标准,规定食用油中的芥酸含量不超过5%,同年加拿大农业部推出第一个低芥酸品种-奥罗,此后还有斯班、托奇等多个品种,到1972年全国基本都更换为低芥酸品种。1974年曼尼托巴大学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托尔。1978年加拿大榨油产业协会注册Canola(卡诺拉)商标,用以区分双低型油菜,随后卡诺拉风靡全球。

经过不断的引进与推广,世界范围内的菜籽油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其芥酸从最初的30%以上,降到5%以下,饼粕中的硫苷也降到3mg/g以下。经过不断优化培育的菜籽油迅速得到其他国家的引进,现在的品种多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杂交培育的,有些品种中的芥酸含量已经非常低,1996年加拿大和美国先后培育出的菜籽油中的芥酸低于1%和0.6%。

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国内,国内是菜籽油的主产区,但国内外菜籽油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其最主要的差异便是油菜籽在芥酸和硫苷的含量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大力推广低芥酸、低硫苷品种的种植,称之为双低品种。双低菜籽油则是用双低油菜籽榨的油脂,其芥酸含量应在3%以下,达到此标准的菜籽油可以称之为双低菜籽油,这也是许多商家的宣传点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