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与大豆蚜种间关系的讨论
李伟民、朱书润、杨新荷、薛跃飞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大豆田里生长着稗草、苘麻、鸭跖草等多种杂草,分布着七星瓢虫、大豆蚜等动物,土壤里还有蚯蚓、线虫,以及多种微生物。”大豆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不少人认为大豆与大豆蚜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为捕食,这是对的吗?
二、我们的观点
我们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文献和高考试题,经讨论一致认为:大豆与大豆蚜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而是寄生。
三、理由
首先从教材给出的捕食和寄生的定义来比较: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而寄生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单纯从教材给出的捕食和寄生的定义我们发现较难得出:大豆与大豆蚜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而是寄生。我们认为大豆与大豆蚜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关系还有如下支撑条件:
1.大豆蚜通过刺吸式口器吸取大豆汁液,这与蝗虫咀嚼式口器不同,不会对植物造成机械损伤,推测其不为植食性;
2.大豆蚜不会造成大豆的直接死亡,只是降低大豆的产量,这与拟寄生也有本质的区别,推测其不为拟寄生;
3.大量的期刊文献表明,蚜虫是雌雄异体的异寄主全生命周期类型蚜虫,大豆为其寄主。
四.文献综述
为了支持我们的观点,特摘录如下文献:大豆( Glycine max (Linn.) Merr.)是豆科 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大豆蚜( Aphis glycines (Matsumura) 是危害我国大豆产量的重要刺吸式害虫。常群集在大豆嫩叶、嫩茎等处,在遭受大豆蚜的危害后,植株多表现为受害处的叶绿素逐渐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斑,且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变为褐色。致使叶片变黄、卷曲,植株生长迟缓、分枝及结荚减少,导致大豆严重减产。作为雌雄异体的异寄主全生命周期类型蚜虫,大豆蚜以受精卵在鼠李(冬寄主)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卵孵化为干母。之后,进行孤雌生殖 1-2 代。五月中下旬,鼠李枝条上出现有翅蚜,有翅蚜迁向大豆田(夏寄主)。九月,随着温度的下降和大豆的成熟,田间逐渐出现有翅性母蚜和雄蚜。有翅性母蚜向冬寄主鼠李上迁飞,并产出无翅雌蚜。雌蚜再与大豆田迁飞来的雄蚜交配,并产出受精卵越冬。
目前文献资料中对这些种间关系的定义较多,如《辞海·生物学分册》中定义: 捕食有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指一种动物捕捉另一种动物为食; 广义上则包括一种生物以其他生物为食,如植食动物取食植物、种内自相残杀、食虫植物捕食昆虫等。寄生指寄生物生活于宿主( 也称“寄主”) 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维持生存。为完成自身发育而摄取营养并最终杀死寄主的寄生昆虫是“捕食寄生者”,也称为“拟寄生者”,属于真寄生者和捕食者之间的中间类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中定义: 捕食是指捕食者通过取食猎物获得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狭义的捕食( 即典型的捕食) 特指食肉动物取食食草动物,如老虎捕食山羊,瓢虫取食蚜虫。广义的捕食还包括食草动物取食植物,昆虫中的拟寄生现象以及同类相食( 如草蛉大幼虫取食种内小幼虫) 。寄生指寄生物生活于寄主体内或体表,利用寄主体内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寄主包括两类: 一类的个体远大于寄生物,且后者的幼虫和成虫均可在其体上取食和生活,直至完成发育而不直接致其死亡,这是典型的寄生现象( 如虱子寄生于动物体表,蛔虫寄生于人体内以及蜂螨寄生于蜜蜂) ; 另一类的个体大小与寄生物相近或稍大,寄生物的幼虫取食其体液或组织,直接致其死亡,也称拟寄生现象。
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使寄主死亡,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
五、高考试题
2010年福建卷理科综合生物第6题.回答下列Ⅰ、Ⅱ题中的Ⅱ.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收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检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如下表: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答案:寄生
综上所述,我们一致认为:大豆与大豆蚜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而是寄生。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