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龙山村的“和兴永”杂货铺,从1917年创建到1956年公私合营长达四十多年的经营中,生意一直很红火。
创业和发展
清末民国初,龙山人赵广塾看到本地人丰物阜,交通便利,是经商的好地方。于是与其弟赵广升筹划资金在龙山前街西头创办了“和兴永”杂货铺,寓意:和气生财,生意兴隆,利润永恒。
当时,赵广塾祖辈务农,家中人多地少,经济拮据,日子艰难。发家只好依赖于商业,开始主要经营烟酒糖茶,调料付食,日用杂货。货源依靠从济南等地购进。由于服务周到热情,又薄利多销,很受群众欢迎。到了1920年,眼看买卖越来越红火,两股东商量各自单独经营以求更大发展。决定赵广塾仍经营原来的店铺,赵广升则另起炉灶,在其东边开一新店,定名“益兴和”,由赵广升带其子赵奉业经营。分营之后,买卖仍很兴隆。1937年,日寇侵华,占领龙山,肆意践踏中国民族商业,益兴和倒闭。这时,“和兴永”的掌柜赵汉业(赵广塾之子),出资买下了益兴和店铺,之后,日益发展,“和兴永”逐渐壮大起来。
别具一格的经营之道
当时,和兴永虽面临着前街“东泉居”、“合记”,南北街“春林堂”等同行的竞争,但由于赵广塾经营之道高人一筹,经营方式独树一帜,所以营业额和利润也独占鳌头。
和兴永的经营特点主要有:
(一)讲究“明、准、活、快”经营之道。
“明”就是情况明,注重行情;“准”就是判断准,该进货及时进货,该放售立即放售;“活”就是灵活,应变性强,讲究权变,争取多赚少赔;“快”就是要比同行快一步,尤其在行市特别好时,进销快是盈利的关键。
(二)薄利多销,有利就干
“和兴永”经营的自产酱菜,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以中、低档为主,价格比同行低,销路甚好。各种酱菜都用蓝色花瓷缸陈列,既美观大方,又便利顾客挑选。
(三)讲究信誉,周到服务
顾客进店,点头微笑,先让座敬烟、倒茶,然后很礼貌地征询顾客想买点什么商品,主动介绍商品产地、特点,买卖成交将商品整齐包扎,双手将商品递交顾客。顾客离店由接待人员送出门口,并说:“欢迎先生再来光顾”等,力求多争取回头客,以建立长期主顾关系。结算方式一般以现钱交易,钱货两清,对老主顾则灵活掌握,有现钱的交现钱,无现钱的记账。若谁家有红白公事,赶上马车送货上门。
精明的“和兴永”以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主要是:第一,主要产品依靠自己加工,如糕点、香油、酱油、醋、黄酒等,技术精湛,配料讲究,质量好,价格低,利润高。第二,就地大集来采购原料,在自家地里种植粮油原料。当时,“和兴永”已“垄断”龙山大集的麦子、高粱、大豆、芝麻等原料价格。和兴永每年种十余亩芝麻,磨香油;种20亩高粱、黍子、红谷做醋,酿制黄酒。采取了以上措施,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提高了竞争能力。
“炼内功”加强内部管理
“和兴永”的用人有两部分,一是有亲戚关系的,二是善于经营、有专长的人。不论哪种人,无敬业精神不用。
“和兴永”鼎盛时期,在龙山一带是数一数二的商号,店铺若市,买卖兴旺,有作坊三处,小楼一座,土地六十亩,骡马、轿车俱全,资产总价值达二百多万元。家大业大,买卖越干越红火,除店铺销售外,还赶四集,摆货摊。日销售额达两千余元,年利润十万余元。
新 生
“和兴永”从两间小门头,三个酱油缸起家,发展到远近闻名的商业大户,一个最著名的特点就是:农商一体,自产自销,这可以说是“和兴永”发迹的诀窍。
历经沧桑,潮起潮落,“和兴永”兴盛不衰,一直延续到1956年公私合营,加入到孙村(今历城)供销合作社,上级供销社拨款增资,扩大了规模,使“和兴永”这一老字号重新焕发了生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