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我们要走40多分钟的路才能到学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吃早点,我把这原因归结于穷,但说与别人听别人都不大相信,作为90后怎么可能因为穷而不吃早点呢。
早上上学前家里人都会早早地在书包里放几块青稞面饼子。因为早上7:40上早读课,所以7:30之前就得到学校,在路上的这40分我们惟一的乐趣就是互相翻看彼此的“饭包”看谁拿的饼子多,在家庭条件好一点同学的“饭包”里也会隔几天能见一块白面饼子,我们小时候不管书包叫书包,而叫“饭包”,不光是我们,大人们也这么叫,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上学时书包里装的饼子永远比装书的次数多的缘故呢?亦或是我们挎的书包原来是家里人下地干活时候装干粮用的包吧。
那时候除了青稞再无其他面可吃,早上吃炒土豆条盖青稞面饼子,中午吃青稞面饼子,晚上吃一青稞汤面或者拌汤,因为青稞面太粗做不了长面条,除了过年小时候几乎没吃过长面条。顿顿离不开青稞面的饭,让我们对白面面条很是向往,如果听说谁家做了白面面条就会有意的找哪家的小孩玩,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在他家待的时间长一点,能等到饭做熟了吃一碗白面面条,吃完第一碗总觉得没吃饱,但基本上都会听到一句“再赶紧回你们家去吃,要不然你妈做的饭就剩下了”。每次从别人家吃完饭回家都免不了父亲一顿揍。
记得好像是2004年的时候,父亲扛回来一袋白面粉,那是家里第一次有了一整袋的白面粉,50斤,当时48块钱一袋,是父亲用100斤青稞换来的。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基本家家都开始顿顿不离白面了,也就是偶尔吃一顿青稞面改改口味,,因为青稞不值钱村里人都不种青稞了,都改种药材了。
我初中是在县城上的,自己在外面租房子,因为租的房子可以自己做饭能省不少钱,除了面其他的都是从家里拿来的,比如土豆、食用油...有一天我去面条铺买面条竟然看到有卖青稞面饼子,我问老板一个多少钱,老板操一口四川口音指着饼子说“这个啊,是粗粮的,一个5块钱。”说完又指着一个比青稞面饼子大很多的白面饼子说到:“这个便宜,2元。”我没说话拿着面条离开了面条铺,回到房子跟同村的开玩笑道:“我竟然吃不起青稞面饼子了。”
后来村里人都不种青稞了,生活都变好了,也没有人吃青稞面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四处找着想要吃一顿青稞面拌汤,很多来走亲戚的人看见女人们去灶房忙活时总会说一句:“别的不要做了,你就给咱们做一碗酸菜青稞面汤饭。”但只见女人们面露难色的说:“没有青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