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中国艺术的重要母题,也是中国宣纸的基本材料。本期手工课就为你揭秘古法造纸的秘密。花5分钟读完,学会造纸术。
造纸的工序很多,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备制纸浆,选择新鲜竹子杀青、去皮、搥捣、漂洗、上浆;再是抄纸,即把纸浆放入水槽中,用竹帘抄起;最后是焙干和刀纸。
下面这部清代册页《新诗造纸书画谱》详细记载了古法造纸的具体过程,可供我们学习参考。
蔡侯纸:东汉时期,担任尚方令的蔡伦在105年发明了造纸术。这一发明让原本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縑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汉安帝最初器重蔡伦,封龙亭侯,因此蔡伦所造之纸也就称为蔡侯纸。
造纸始于竹:在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中,造纸原料是破布、树皮、麻头等廉价材料,而在唐代,造纸材料逐渐被竹子替代,在生产过程中,还添加各种纸药和香料,涂粉撒金,从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纸张。
看竹体裁:造纸选用雌竹,而竹子雄雌的分法有二:先看地上的竹荀,荀多为雌,少为雄;再看竹根,自下而上,在第一节单生的为雄,多生的为雌。
伐竹作料:竹子还分祖孙之别,年长者为祖,新生者为孙,造纸时应使用今年新生的嫩竹。
浸于池水:等到竹子伐完后,就要浸在池子中。先在池底铺一层石灰,再盖一层竹子,以此叠盖,而后注水,还要仔细听竹子发出的声响。
去皮存质:等竹子浸熟之后,就用铁锤把竹子的青皮锤净,露出白质。
搥捣如丝:等到竹子只有白质的时候,就把白质捣成极细的竹丝。
太阳以曝:捣成丝后,把竹丝扎成束,晾在竹竿上,曝干。
灰水浆之:等到竹丝晒干后,需要再次入浆,就是把竹丝放在石灰池中,一层石灰一层竹丝的堆叠浸泡。
役工堆料:再把竹丝从池中捞出,围成塔状堆在空地。
始入煌锅:堆完后,把竹丝放入锅中煮一昼夜。
池水撮洗:煮完后,再在清水中把石灰洗去。
二次撮洗
三次撮洗
泡浸灰水:洗干净后,在把稻草烧成灰,放在开水里浸泡,以备后用。
灰水泡料:灰水完工后,把竹丝再次放入锅中,用灰水浸泡蒸煮。
不堆再漂:泡好灰水后,不需堆料直接放入清水中漂洗。
纳于窑内:把洗净的竹丝分成束拧紧,拧时浇上豆汁,反复几次后,放入干燥的池子中,大小与石灰池一样,但深度跟深。
用碓舂细:把池子里的竹丝放进碓内,捣细如泥。
木桧盛之:把捣细的纸浆,放进木板制成的水槽中,水槽的大小视纸张大小为准,纸浆放入一层,水数倍注入,再搅拌成粥糊状。
需以篘床:用老竹切成细丝编成竹帘,再用木条作框固定竹帘,并把竹帘放入纸浆中抄成纸。
上榨为实:在纸张还未干时,在上方安装一块木板用力压榨。
焙而后干:先在夹巷生火,再把纸贴在墙上焙干。
告厥成功:焙干后,纸就成功造好了,可以用来书写作画。
看完这套古法造纸画谱,想必大家会有疑问
几册君就几大疑点为你解答一二
1)抄起的湿纸为什么不粘在一起?
当我们把纸从水槽里抄起后,就直接放在了纸堆上,还要趁潮湿时用木板压榨,那它们为什么不粘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一旦纸张被抄起沥水后,再与抄完的纸叠在一起就很难粘合了,而且为了防止粘合的可能性,我们还使用猕猴桃藤(猕猴桃原产地是中国)的汁液制备纸药,让纸张更均匀同时也不容易相互粘连。
2)宣纸上的纹理是怎么来的?
宣纸上的纹理就是抄纸用的竹帘上的纹理。同理,如果我们改用丝网抄纸,如果不把纸压平压实,也会留下十字形的纹理。
3)古法造纸如何防蛀?
我们看到的古代书画的纸页往往呈淡黄色,这里的淡黄色颜料就是古法造纸时的防蛀材料。一般使用雌黄涂在纸张表面以此防蛀。
4)在家里如何造纸?
在家里,我们无法实现全部的古法造纸工序,需要购买纸浆或者把买来的新纸,不用的报纸榨成纸浆进行抄纸。我们所要的工具很简单,可以自己制备:
第1步,用榨汁机把加水的废纸榨成纸浆
第2步,把纸浆倒入水槽里,可以用塑料盆或木盆
第3步,用木框和纱网制作竹帘抄纸,再用海绵吸干水分
第4步,把纸贴在窗户上或贴在另一张纸上晾干,最后揭下
以下是几册君自己造的纸
这里我使用了书法图册和宣纸,把书法图册的碎页融入新抄的宣纸中,再使用颜料着色制成。我们在造纸时还能加入各种香料作出有味道的好纸!
如何你觉得
自己制备竹帘很麻烦
可以👇下面
有关造纸的任何疑问 请在留言处告诉我们 |
更多内容
几册手工课
你也学会造纸啦!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