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大别山北麓,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村古镇,这是今天旅行的目地。
中山古镇,一个古字道尽其时间属性,其身世从西汉时期的钟武侯国,南北朝的齐安郡,隋朝锺山县至今,2000多年历史的刻痕在这一处静止平铺,毫无保留地向走近的人们展现。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挑一个好天气,不需要精心打点行囊。
跨过旧城门,沿着起伏不平的青石板,走一走被脚底打磨的老巷子,不失为一次探古寻今的绝佳体验。
走进中山古镇,可以说它是极端庄的,极安静的,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闲看流云离散,人世变迁。
古镇北面,匡汉门、锺午门、齐安门,三座复建城墙与城门依次排开。
其中齐安门身形最大,大比例的木质构体使其身韵更为古朴,挺翘秀气的檐角、工整有序的小瓦盖顶和精心镂空的桥廊……风雪雨露的侵蚀下成就了一身遗世而独立的风情。
观门揽圣,对话古今,历史的风云变幻也从千年前走来,无论是西汉末年钟武侯刘望举兵反莽的义举,还是南北朝中山铺设郡立县的行政建制,这些热闹不停歇地一一浮现。
历史的尘埃轻轻荡过身侧,恍惚之间谁能说自己不是天地一过客。
时间的流速变缓,古镇里还留存着众多浸染如歌岁月的老物件。
缺少青衣花旦镇台的戏园子,早已停工的篾匠铺,褪色的染坊和熄火的铁匠炉,正对着行人的怀旧展览窗……一种持续的念想在此地生长,匆匆闯入我们的世界,又匆匆离开。
讲到这里,单说古镇的老旧好似将其定位成一件文物,一件从人烟里打滚而来却又缺少人气的物件。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古镇里最不缺的就是烟火色。
小桥流水,古镇人家的生活情调才是此次旅行的重头戏。
漫游,走街串巷,看到最多的就是老式饭店和农家餐馆,可谓是三步一个,五步一群,拐角兜头还能再撞上一个。
曾家小院、丁家小院、汤家小院、李家小院,非把百家姓给凑齐了不成。
还有两家以“钟山”命名的店家最为独特。
钟山草堂,单看其名像是个中药铺子,或是旧时私塾,唯独想不到竟是家餐馆茶吧。
匾额不大,门楼不高,却吸引一批又一批食客亲至打卡,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土豆炖鸡,最简单的料理中锁住最鲜美的滋味,这是一脉相承的好味道。
钟山茶事,门楼前,许愿树上,悬绑的风铃乘着风将寄托红缎的祝福向远处传送,还有檐角垂挂的油纸伞和红灯笼,摇曳着,含蓄地,羞怯地构筑出一方浅淡古色。
夜色降临,灯光启幕,则又切换成另一种模式。小酒摊、烧烤摊,都支棱起来,使出浑身解数招朋迎客。
炙火烫,清酒香,歌舞慢慢唱。
古镇居民极其喜爱花草,家家户户门前墙上最不缺的就是植物。
粉白的蔷薇,红艳的喇叭花,翠绿的芭蕉叶,还有一些各色各异的大丽菊,色彩混搭的时尚被运用得淋漓尽致。
无需细细照料,自在生长的野性更为迷人。
除了这些,古镇里的声音也是独特的。
不知为何,镇上最常见到就是老人和孩童的组合,稚嫩的咿呀声和着沧桑的教哄声,伴着远处人家风铃响,狸花猫和小黄狗叫了三两声。
人与自然的共奏演出,看似混杂,却意外地和谐动听。
见过古镇的人文,其间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风光,也是不虚此行的一处向往。
从匡汉门进入,最先遇上一块大草坪,几处白色的露营帐篷撑开一片阴凉。
阳光并不吝啬,携着一身缤纷的暖意馈赠游人,平整柔软的地衣草垫上绣着几朵碎花,风吹绿浪,尽可纵情宣泄撒泼打滚的欲望。
莲花塘,半遮半掩生长在古镇中心,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都能在不经意间与之撞个满怀。
遇上阴雨天,雨点敲奏清水面,晕开层层轻波,心也跟着悠悠然放空。
待云散雨歇后,“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有幸见识一番周邦彦口中清雅之景。
莲花塘中立着一个稻草亭,或者说古镇里存量最多的就是随处可休息的小亭子,专供人们歇脚。
如今莲花开势正好,一丛又一丛扎堆盛开,走进亭子,自可获取全景度赏莲的福利。
或者在莲塘岸边的茶铺,煎杯好茶占个座,将眼前景,心中事,身边风,就着温烫的茶香,细品慢尝。
繁华外,市井里,古镇的慢节奏正是惹人停驻的理由。
浮生偷得半日闲,何不去古镇发发呆,享受其中漫开的无边无际的自由。
END
国家级名单公示,信阳上榜!
在信阳,人们的味觉基因在老街苏醒、狂欢
今天,人民日报这样解读信阳……
投稿邮箱:xctgk0376@sina.com
官方网站:http://whgdlyj.xinyang.gov.c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