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选择,唯一的稻草

——观纪录片《高考》有感

今天,前字节跳动的员工郭宇突然上了热搜。他在高考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编程生涯。在14年进入字节跳动公司之后,由于公司的估值涨了几百倍,他也彻底实现了财务自由。28岁的他,于今年2月从程序员这一岗位上退休,去往日本银座从事温泉酒店旅游的工作。

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郭宇一样在08年作为高考生参加过高考。而对他来说,也许高考之后的生活,只不过是他事业和人生的起点。事实上,对每一个人来说,高考之后,才不过是真正的开始。然而,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十分“显而易见”的道理,似乎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高考》六级系列纪录片,于2015年首播。六集分别是:《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久牵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留学大潮下》、《校长的选择》。它通过多角度和对比的方式去讲述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下2014年的高考故事。

作为浙江考生,我很幸运不会像某些中部地区的高中生那样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尽管浙江卷被形容到是什么“地狱难度”,但事实上,浙江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应该也是全国范围内不算高的。就我个人而言,高考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必要的。这一点,纵观1977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后,人民的反应和态度就足以看出高考在普通民众中地位之重要。我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读书的料,但是毋庸置疑,通过高考这个途径是你所能触及的最简单的道路。确实不通过高考,行行都可以出状元,但不可否认的是,放弃这条道路后的生活,一定会比通过高考需要付出成倍的汗水。

正是因为这样,尽管我会质疑纪录片中一、二两集当中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的政策,但我从来不会指责那些学生或者是家长。这些学生以及陪读的家长,大多数来自于社会底层。对于大多数高考失利的富二代,又何必那样奋斗呢?出生优渥的人在呱呱坠地的瞬间就拥有了比大多数人更多的资本、条件和机会。他们会比普通人有着更多的选择,就像第五集和第六集当中可以选择出国的孩子或者北大附中那样的教育模式。

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那些毛坦厂中学的学生相比较那些家庭富裕的孩子,可谓是没有选择。那些自愿花那么多钱去毛坦厂中学的学生,至少自己是渴望逆风翻盘,出人头地的。就像在前两集中,那个毛坦厂的女生何飞会说“我怎么会不考呢?我不会放过自己的。不考死得更惨,考了还有希望呢”。这个学校的学生都将自己定义为高考的失败者,并且很多人也只有这一次的复读机会。对他们来说,这就是能“改变自己命运”唯一的机会。

毛坦厂中学中另一位主人公吴世康,他的的父亲吴俊停掉了自己办的工厂,一家全部来到毛坦厂来陪读。这个学生因为自己父亲极强的控制欲以及频繁使用暴力而讨厌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我是为了你好”、“你是我们全家的寄托”、“我们全家的指望都在你的身上了”……

也许在五年前,我会对这样的家长深恶痛绝,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关注一个孩子在高中生时期敏感的精神变化以及心理健康的状况。他们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自己的后代,并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渐渐对这类现象开始持保留意见。当然我决不会以这种方式去要求或强迫自己的后代。然而,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的的确确高考是唯一的出路。且不说他们考上大学之后,能否真的成为社会中的人上人。但至少与拿着高中文凭出去打工的孩子就拉开了差距。

我能注意到,吴俊作为父亲,在高考出成绩的那一天焦急等待成绩的神情;在出成绩时,听着电话另一端播报自己孩子成绩时,慌忙找笔的动作;在听到自己孩子取得理想成绩后拍着儿子吴世康肩膀以及喜极而泣的模样。这些,是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的孩子高考成功后真真切切的反应,也是从一个家庭的状态映射整个高考大背景下亿万中国家庭的状态。

对我个人而言,虽然我阅历并不丰富,甚至还未踏入社会,但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当我收看第四集《走出大山》时非常欣慰的原因。生在贫困县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刘洋洋,幼年便成了孤儿,由奶奶抚养长大。尽管家境贫寒,她依然成绩优越,并且有她的叔叔倾尽全力支持她上学。片中的叔叔真的是做到了很多父母都无法完成的事情,他为了家中孩子的学费,忍痛贱卖了自己辛苦一年得来的农作物和羊羔。然而资金还是远远不够,他又各处求亲戚,贷款,想办法弄钱。生活拮据的他做这些只为给家中包括刘洋洋在内的四个孩子上学。可以说,他是这个世界中伟大的平凡人。在我对这位叔叔心生敬意的同时,我又不由发出感叹,这如此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刘洋洋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子能得到家中叔叔无条件的资助,这又是何等的幸运。我很庆幸能看到,如此贫穷的会宁县,并没有为了眼前的利益,让这些困苦的孩子早早出去打工,而是致力于鼓励教育振兴。我很欣慰这个县,这些家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我并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何飞、吴世康以及刘洋洋这样的学生选择的高考方式是否妥当。因为对他们而言,高考不是所谓的“精神压迫”,而是灯塔中唯一闪出的那一点光芒。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反对台湾在2021年的教育改革。台湾的主要大学入学渠道有两种,一种是学测:即考进去之后以学测的成绩加上自己的准备的备审资料去申请自己的目标大学,比较像美国大学入学的那种方式;而另一种则是指考,类似于中国大陆的高考制度。然而在108课纲之后,台湾将实现单一化,即取消指考的制度。而这,也会导致所谓的“逆风翻盘”更加困难。试想一下,一个大山里从小接受不太好的教育的孩子,如何在自己的简历上与那些大城市中背景良好的孩子竞争。家境富裕的孩子从小可以学书法,学各种乐器,还能在各种活动中留下自己的身影。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又有什么机会,在这种方面去超越别人?在出国的圈子中流行着一句话:“SAT2400分(满分)和姚明的儿子要哪个?那当然是姚明的儿子,所以你有爹的靠爹,没爹的靠成绩。”相比于美国的大学入学申请制度,中国的高考的的确确是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照顾和机会。

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一点:我们的人生道路不仅仅只是到高考而已。在上本科的阶段中,我才渐渐意识到了,高考之后,才是人和人差距越来越大的开始。高考你与别人相差的那几十分,比起本科后人和人的差距,那简直是不值一提。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注意到《高考》纪录片第一集中的一个细节:影片中班主任上一届毕业的学生回来看老师,与老师在饭桌上侃侃而谈。回来的学生都说还是在毛坦厂的生活充实,大学是真的没意思。有一位女生说自己每天就是睡到中午,然后让室友给自己带一份外卖,然后接着睡。我相信这些学生并不会来自非常优秀的大学,并且也知道这也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的现状。而这样的学生,即便考上了大学,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不明白,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奋斗过程才刚刚开始。

我相信国内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中,高考就是人生奋斗的终点。好在我身边的长辈大多数并不认可这一观点。我曾经与我的一名老师交流过,她有点后悔当初没有读研。毕竟在90年代初,读研是一些很有挑战的事情。而更多的是,当时的她也不明白上研究生的意义在哪里。因为那时候的本科生只要毕业就可以分配。如今,当时她的那些刻苦学习的本科同学很多都在大学里混得风生水起,而她也十分羡慕她的那些同学。

其实不光是这位老师,我与很多八九十年代上中专和大专的长辈交流过,他们的大学生活几乎没有将他们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由于大部分的这些长辈都来自农村,在当时的他们眼中,毕业后便是“跃过龙门”,从乡下直接到县城,成为正式的居民户口了。曾经有位老师和我说,自己考上了师专,感觉前途已经一片光明了。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也没有人来点拨我们,真的想不到那么长远。这些长辈大学时期的想法与视野就和那些回来看老师的毛坦厂的毕业生差不多。那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然是高考的“成功者”,殊不知外面世界的竞争离他们越来越近。

那些毛坦厂毕业生的后代自然会发现人生道路上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就像我很庆幸自己作为走出农村的那批人的后代一样,我明白自己的故事只不过才刚刚开始。我的父辈得益于高考走出农村,进入小城市;而我也得益于高考去往更高的平台。一代又一代,我们的社会就是如此在进步。高考成为了一代代人的希望,也将是梦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