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唯一的稻草
有事首要的就是要抓唯一救命稻草,因为没有别的招了,抓不住这个唯一稻草,真的没救了。

关键问题是这个稻草要抓准找准,别抓偏了。不用说有的人都会知道,今年干的什么事情最多,有人毫不犹豫地会说做核酸最多,不说天天吧,几乎就是三两天就要抠嗓子。有人还做了统计,说今年做核酸的数量超过前两年的总和。
一方面说明高频率的核酸,对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关键时刻通过核酸筛查,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的意识强了,只要上边有要求,特别是出行什么的,都严格落实核酸检测要求,不论是区域性的、全民性的还是常态化的,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做。看到过几次,不论是白雪皑皑、夏日炎炎,还是爬冰卧雪、暴风骤雨都没有阻挡大家做核酸的脚步。哪怕是半夜通知,也是迅即行动。尤其是中老年人,有的行动不便,在家人的搀扶下,也积极参与。
特别是个别出现疫情的地方,就更不用多说了,就是天天做核酸,通过核酸进行大面积筛查。对这种做法没有争议,特殊时期就需要特殊政策,必须这么做,不然发现了异常情况。因此,有人开玩笑说,当下核酸就是预防疫情的唯一稻草,必须抓住最后这根稻草。
做核酸没问题,也是必须的,该做必须做,而且不能马虎,要认真地做。但是不是核酸就是预防疫情的唯一稻草呢?个人感到有待商榷。
疫情防控有一条要求,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住。从这个意义上说,核酸检测绝不是唯一稻草,核酸检测的目的是发现确认异常。病毒的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变异性,预防的难度很大。
正是因为难度大,才要求该管的一定要管住。如果从这个方面反思,该管的都管住了吗,特别是对人、物、环境等,制度都落实到位了吗?反思发生疫情的地方,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定存在该管的没管到位、没管住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平时查验健康码,在没有疫情发生时有的就完全流于了形式,没等手机打开时人就过去了,负责的人纯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叫该管的都管住了吗?
现在明确要求精准防控,精准防控不是降低要求,反而标准更高,有的曲解于多做核酸就是精准,遇有情况第一时间就是全员核酸,反复做、做反复,其发挥的正面作用不言而喻。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核酸,有时是不是资源浪费,当然该做的必须做。有的给人感觉好像没有别的招法一样,除了做核酸就是做核酸,“防”的文章做得不够不精准、不扎实。
也有的小题大做,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稍有点风吹草动,就是大规模核酸,这也不一定科学,形势都没研判准,问题都没摸清,这样做核酸能有什么意义?
该管的一定要管住,在管住管好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异常再做核酸也不晚,而且要把握核酸的范围和规模,是否需要全域全员,管都管不住都已确诊了再做核酸又有多大意义?

一定要切实理解精准防控的内涵,在“防”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这才是预防疫情的唯一稻草,只有前移“防”的关口,才能阻止病毒入侵。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的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