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土坯房具有以下特点:

一、建筑材料与结构

1. 土坯材料
- 土坯是土坯房的主要构建材料。它是用泥土混合麦秸、稻草等纤维物质制成。泥土一般选取当地的黏土,加入纤维物质是为了增加土坯的韧性,防止干裂。

土坯的制作通常使用模具,将和好的泥料放入模具中压实成型,晾干后就可用于建房。

2. 基础结构简单
- 土坯房的基础往往比较简陋,多是在地面下挖浅坑,然后用石块或者砖头简单堆砌,作为支撑土坯墙的基础。这种基础的承重能力有限,所以土坯房一般层数较少,大多为一层。

3. 墙体厚实
- 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性和保暖性,土坯房的墙体比较厚实。一般墙体厚度在30 - 50厘米左右。厚实的墙体能够在冬季阻挡冷空气的侵入,在夏季也能一定程度上阻隔外界的炎热。

二、建筑布局与功能

1. 布局规整
- 大多数土坯房的布局较为规整。一般中间为堂屋,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场所,用于招待客人、祭祀祖先等。堂屋两边为卧室,卧室的面积相对较小,主要用于居住。有些土坯房还会有一个小的厨房和储物间。
2. 功能分区简单
- 功能分区不十分明确。例如,堂屋除了用于社交活动外,还可能兼作餐厅,一家人围坐在堂屋中的小方桌旁吃饭。储物间除了存放粮食、农具等物品外,也可能放置一些备用的柴草等燃料。

三、外观与耐久性

1. 外观质朴
- 土坯房的外观十分质朴。墙面呈现出泥土的原色,由于风吹日晒,表面可能会有一些斑驳。屋顶一般是用茅草或者瓦片覆盖。如果是茅草屋顶,屋顶坡度较缓,从远处看是一片毛茸茸的景象;如果是瓦片屋顶,瓦片的颜色多为青灰色,屋顶有一定的坡度以便排水。
2. 耐久性差
- 土坯房的耐久性相对较差。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墙体容易受潮,长期受潮会导致土坯软化、剥落。而且如果遇到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土坯房的抵御能力很弱,容易发生坍塌等损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