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德育是统帅,是灵魂。
在心理学中以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德育也是个性教育。
个性是一个人人生的统帅和灵魂。
个性也译作人格,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含3个子系统: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
个性倾向性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个性以性格为核心,性格是个性结构中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所以性格和个性经常是通用的。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而性格是以价值观为支柱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简言之,一个人的价值观就是他认为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更好。
如若孩子的“统帅”、“灵魂”出现了大的漏洞,迟早会出现难以预测的后果,有许多人可以维持到上小学才发现问题,有的上中学才显示出“烂桶板效应”,也有的可以维持到上大学,也有的能够维持到走上工作岗位……最终他们都将在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上面临一次或多次的危机。
因此,培养孩子优秀的个性品质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优秀的个性品质包括:虚心、积极主动、上进、包容、大度、敬畏父母、热爱父母老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闻过则喜……
如何培养孩子的优秀个性品质?
首先,在孩子早期的印刻教育阶段实施有惩罚的欣赏教育。
有惩罚的赏识教育是指以实施欣赏教育为主要过程和根本目标,惩罚只是实现欣赏教育的一个有机环节。
通过适当的惩罚教育,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焦虑情绪和恐惧情绪反应。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2岁前后是印刻教育期,孩子只会接受和适应教育,在此期间,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
其次,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关系大于一切。
在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孩子才愿意也才有机会接受父母的教导,父母的人生智慧才能得以传递。
第三,父母努力做一个智慧家长。
所谓的智慧家长善于把握或创造教育契机,知道:批评或不批评,惩罚或不惩罚,表扬或不表扬,沉默或不沉默………更明白:跟孩子说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说,先怎么说,再怎么说才能让孩子爱听……也要考虑:跟孩子说了他能不能用起来,怎么让这一好行为成为孩子的习惯,进而固化为性格……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家庭教育是给孩子一系列的好的高效的知识。
在培养孩子优秀个性品质方面,《弟子规》是优选。
抓住孩子教育的两个关键期,培养孩子的优秀个性品质,给予孩子优秀的统帅和灵魂,孩子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孩子将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具有良好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