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说
据史料记载,崇明岛诞生于618年,今年正好是崇明岛1400年的生日。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区是上海的一个区。但崇明岛就是崇明区的地盘吗?答案是NO。
1
崇明岛的历史地理史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带来的泥沙到达河口一带,由于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沉积成河口沙岛。
△流水地貌示意图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长江口露出两座沙洲,相隔70余里,史称西沙、东沙。据说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始有渔民、樵夫在西沙农耕定居。
△唐天宝十载(751年)历史地图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于天祚三年(937年)在西沙设立崇明镇,辖于静海都镇遏使(今南通),这是崇明有建置的开始。“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此为崇明得名缘故。
△吴越显德元年(954年)历史地图
阅读
黄河对崇明岛的影响
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后,黄河因人为改道由泗入淮,经苏北入注黄海,尤其是明以后,黄河干流长期稳定注入黄海,大量泥沙经沿岸流带至长江口,参与长江口沙洲形成。元明两代,出露江面的大小沙洲达到六十几处。明清交际时期这些沙洲由于此涨彼塌缓慢地合并、连成片。明末清初是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完成的最后阶段。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入渤海,结束了七百多年直接参与长江河口沙洲建造的历史。此后,长江河口沙洲因泥沙来源骤减,速度开始有所放慢。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续涨出沙洲,姚、刘两姓捷足先登垦殖居住,故称“姚刘沙”,后并逐渐与东沙接壤。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于姚刘沙西北50余里处涨出三沙。其时三岛隶属于通州海门县。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历史地图
随着时代发展,崇明一带人民日益增多,且物产丰盛,又是边疆要地,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崇明升为州,隶属扬州路,在姚刘沙天赐盐场建立州城。
△元至顺元年(1330年)历史地图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在三沙西南30余里处涨起平洋沙。正德年间(1506~1521年),长沙露出水面,在平洋沙东南,该沙成陆后位置基本未产生迁移。在此期间,姚刘沙与西北三沙连成一片。而原有沙洲一直涨坍不定,县城几次搬迁,隶属关系也几经变换。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阅读
崇明五迁县治
1400年以来,崇明经历了若干轮建置沿革、废立兴替。元代以后,崇明有治城“五迁六建”的记载。
崇明城前三次的迁移,在姚刘沙上自南向北转向西北,反映出当时南岸冲刷、北岸沉积的的趋势。三沙的县城因西部沙洲坍塌搬迁。1583年,县治从面积小的平阳沙搬迁至面积大的长沙,西沙对新县城起到拱卫作用。
崇明城的五次迁移,是崇明岛冲淤变化的必然结果。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海来潮偏向北岸,北岸为涨潮流,泥沙输入为净入,暗沙、沙洲易于形成发展。同样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南岸遭受落潮流和长江主流的冲刷,坍没严重。
至明末清初,长沙开始连成一个大岛,并持续涨积。明清时期,又有大安沙、高明沙、享沙、日隆沙、富民沙等许多小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变化。至晚清时,以长沙为主体基本形成现今崇明岛形状。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历史地图
1949年6月2日崇明解放,隶属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12月1日,改隶上海市。
2
崇明岛为何不全属崇明区?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崇明岛是属于上海的土地,但实际上,岛上有两个乡属于江苏。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崇明岛上的江苏土地
20世纪的长江口,依然是北淤南冲。
阅读
长江北支的发展趋势
自18世纪中叶以来,长江北支径流量逐渐减少,进入衰退期。1915年北支径流分量占总量的25%,1923年降为23%,1958年降到7.6%。
进入本世纪以来,北支分流量进一步减少,除洪季可达4%外,一般多在1%左右。径流的减弱,使得进潮量进一步增大,北支约占长江口总进潮量的1/4;进潮量增大,由海域输入的泥沙增多,形成高含沙量水体。
最迟在500年,最早在200年后,崇明岛将会归并北岸。
1865年永隆沙出露,但1920年坍失,1937年又复涨,有人以它位于启东县永隆镇对南,便取名“永隆沙”。永隆沙东侧是弱流区,40年代也隆起了一块沙地(1931年为暗沙),原称新隆沙,后因其沙涂面积大,大有兴旺趋势,更名为兴隆沙。
△50年代地图
崇明1958年从南通划到上海的时候,它们依然是江中独立的沙洲。
60年代,启东暴发严重的枯萎病,当地农场种植的棉花纷纷染上疫情。为了维系粮种,启东将目光投向了一江之隔的沙洲。
而永隆沙由于形成之后一直在不断西移,又引来海门人开垦,造成两县之间的领土争议,经过南通专区调停后,将启东、海门陆地分界线作延伸,永隆沙西部划海门,是为海永乡,永隆沙东部和兴隆沙大部划启东,是为启隆乡。(2015年撤乡设立海永镇和启隆镇。)
△永隆沙遥感影像对比
《崇明县志》的记载:“1956年,永隆沙不断北坍南涨,日益向崇明岛靠拢;1965年,与本岛仅隔一条800米宽的泓槽。”1978年,因圈围与崇明岛相连,成为崇明岛的一部分,作为独立的永隆沙消失。到1981年,已全部并入到崇明岛。
△兴隆沙遥感对比
1974年,兴隆沙为水下暗沙,1981年已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江心洲。1995年,兴隆沙基本被开垦为农田,并开始养殖活动。经过筑堤促淤,2002年,两块沙地渐渐也就与崇明岛逐渐合二为一了,作为独立的兴隆沙消失。随后,兴隆沙夹槽口封堵,形成崇明北湖。
△兴隆沙遥感对比
△崇明岛北湖,原是永隆沙与崇明岛的狭长泓道,是长江的一部分,2002年成湖
3
一岛两省三县的冲突与融合
本来,崇明岛所在的崇明县属上海市,那么现在,崇明岛北部新增陆地又该何去何从呢?
(1)土地的归属风波
永隆沙在70年代就与崇明岛相连了,两地的联系和冲突也多了。
而据新闻报道,永隆沙上启隆乡的首批拓荒者和崇明原住民之间曾发生了多次的大规模械斗事件。
△崇明台盟提案
1990年代,崇明县与海门县海永乡合作,崇明出钱出力,帮助海永开垦了7540亩土地。但经济利益上的关系,冲突依然不断。事情上升到上海市和江苏省,依然无法解决。
△崇明岛上的界碑
最后国家出面才解决,1999年,中国政部主持,国务院批准,海永乡属江苏省管辖,但江苏省在崇明出资开垦的地块适当调整土地界线,使其顺直后开挖一条界河,并由双方共同投资兴建跨界道路设施。大意是海永乡归江苏,但考虑崇明出资出力的情况,适当划一些土地给崇明,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崇明民工党要求将海永、启隆划归上海的提案
近几年,网络上又不断有上海人呼吁,将海永和启隆纳入上海的行政区划。类似的声音,也存在于两处飞地的民众之中。前几年,上海市有政协委员提交了议案,要求将这两块飞地划入上海。对此,江苏的态度也很坚决——寸土不让。土地的产出不再是粮食,而是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可能是强硬背后的原因。
(2)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2008年底,启隆乡铺设8.3公里长的管道,从崇明长征自来水厂引水,与上海通标,解决用水难题。在三地政府的商议下,崇明县中心医院纳入两乡户籍医保定点医院,报销比例与启东、海门当地医院一致。现在,在这两块江苏飞地,供水排污、电力设施、道路建设、河道疏浚、垃圾处理等均纳入崇明的社会管理体系。
△崇明、海门、启东区位图
由于海永、启隆没有限购政策,房价低廉,加之沪崇交通日益便捷,两乡吸引不少上海市民购置住房,成为一种异地养老的新模式。
自上海把崇明岛建成世界级生态岛的目标确立以后,启隆、海永两乡在发展规划上明确了定位,即成为启东、海门融入崇明,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此后,一批批冒烟工厂相继关闭,绿色生态农业项目竞相落户。
2017年,《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的草案公布,提出建设以崇明区东平镇为标志的城镇圈,该圈由东平中心镇与海门市海永镇、启东市启隆镇构成,行政属江苏,规划却纳入了上海。
△《崇明区规划》中的城镇圈规划
部分内容源于百度,图片均选自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修桂《崇明岛形成的历史过程》
2、“上海·崇明”网站
3、贾磊 胡涓 陈莹《崇明岛"1岛2省(市)3县"尴尬:有2个江苏乡镇》
4、张军宏,孟 翊《长江口北支的形成和变迁》
5、李晓敏,张杰,马毅《1974 年以来长江口北支沙洲演变过程遥感监测》
— END —
整理:孙月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