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状态下的洞察力

本篇为非技术文章,题目比较抽象,主要谈谈技术人在技术之外如何拓展认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方法论,如何优化我们的方法论?系统状态下的洞察力,是提升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本文其中一部分整理自《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
自我认知从 冰山模型
谈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 1973 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这部分占 30%。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占 70%。

冰山的六个层次
- 知识(Knowledge):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知识很容易掌握,有的人是通过大学专业学习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有的人是通过业余时间的自学,比如阅读、写作、或参加培训、或请教他人来掌握专业的知识。
- 技能(Skill):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养成则比知识难度要大很多,一项能力的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能力需要在实战中强化训练养成。比如:架构设计能力、学习能力、洞察分析能力、战略思考能力。能力是通过大量高强度的实践训练,才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了解下《刻意练习》。
- 社会角色(SocialRoles):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需要具备符合商业组织运作的逻辑的价值创造、价值评判、价值分配的理念认知。如利他价值观、客户导向、绩效导向等。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对自己个人状态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客观的认识自己,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包括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的认识和管理他人的身心理状态。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情商:
- 情商要先己后人,首先他的自我认知能力要比较强,对自己的情绪、弱点认识很清楚,能够准确的评估自己,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与自我调整来适应工作要求、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情商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表现的行为。
- 情商也会表现在认识和管理他人的情绪上,包括同理心、鼓舞他人、化解冲突,这里面要区别自信天赋、体谅天赋的行为模式对情商潜力识别与判断的干扰,因为有可能体谅天赋很强的人,自我情商管理糟糕,所以就不能说他是个情商很高的人。
- 特质(Traits):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品质与动机可以预测个人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 动机(Motives):指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亲和、影响力),它们将驱动,引导和决定一个人的外在行动。
知识是决定你薪资水平的底线是多少,能力是决定你薪资水平的上限是多少。能力是比较靠近冰山上层的,相对来说容易被看到。运用了冰山模型了解自己,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处理我们所遇到的各种事情。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系统状态下的洞察力,即洞察分析能力。
什么叫 系统
我们内心深处,相信“人”的无穷力量。遇到困难时,我们期待力挽狂澜的卓越领导;遇到灾难时,我们渴望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我们相信:人
对了,就什么都对了。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甚至说过:一切不行,都是人
的不行。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一个故事。
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今天已经不被允许,也不可重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津巴多找了24名生理、心理都很健康的志愿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卒,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体验监狱生活
。
一开始,“囚犯们”感觉挺好,觉得是种少有的体验;狱卒们也感觉挺好,觉得自己一定是知情达理的狱卒。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
但第二天,事情就开始失控了。
囚犯有些受不了监狱的环境,发起了一场小小的暴动
,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狱卒。狱卒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控制局面,“镇压”了这场暴动,强迫囚犯做俯卧撑,**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东西,并让他们空手洗马桶。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场面几乎完全失控,狱卒拼命虐待囚犯,有些囚犯失声痛哭,并出现了心理疾病的症状。第六天,实验被叫停。
这个实验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
明明是随机的两组人,但只要把其中一组人
放在狱卒的位置上,不管他们具体是谁、受过什么教育、有什么信仰,他们就会去虐待囚犯。
人
是谁似乎不重要,因为有一股你看不见的、远大于这些人
的力量,牢牢握住了他们的双手,左右他们的行为。
这种远大于人
的力量,就是:系统。
系统的定义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
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
1)要素
2)连接关系。
比如,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这24名志愿者,就是要素
;而狱卒和囚犯
就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
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要素其实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把要素和连接关系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整个“系统”,是“系统”决定了个体要素的行为。
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系统动力学家德内拉·梅多斯,在她的成名作《增长的极限》里说:
“真正深刻且不同寻常的洞察力,来自观察‘系统’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
什么是洞察力
到底什么是洞察力?所谓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而我要做的就是帮你戴上这副“洞察力眼镜”,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你可能还会问,我拥有了透视“要素”和“连接关系”的洞察力眼镜,有什么用?
我要告诉你,所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看不清。因为要“真正解决问题”,通常不是改变要素,而是改变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洞察力就是帮你找出连接关系,然后改变它。
天价海鲜的例子
你在某海边旅游城市的一家海鲜餐馆吃饭,看见鱼缸里有一条从没见过的鱼,于是问老板:老板,这是什么鱼啊?没见过哎。
你猜,这时老板会做什么?
老板会一把捞出这条鱼摔死,说:这是什么什么鱼,300块一斤,一共20多斤,6000块。
为什么花式宰客
这种“花式宰客”的“表象”,在旅游城市屡禁不止。为什么?因为餐馆老板这个“要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并不是。是因为店主和你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对。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辈子可能只会去这个城市旅游1~2次。只去1~2次,到同一家海鲜餐馆吃饭的概率,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对这家海鲜餐馆来说,几乎每个进店的客人,这辈子只会来一次。如果你是这家海鲜餐馆的老板,你的**策略是什么?
宰死他为止啊,反正不会来第二次!你如果是他,你也未必比他好到哪里去。“花式宰客”的行为,不是由餐馆老板这个“要素”决定的,而是你们之间单次博弈的“连接关系”决定的。
那怎样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不要期望改变“要素”,比如教育餐馆老板“你要善良”,而要改变“连接关系”。
比如,我们现在都会用“大众点评”先判断一家店是不是靠谱,因为线上累积的评价,形成了口碑,实现了餐馆与顾客的重复博弈。
高速公路上的麦当劳
麦当劳的顾客反映,他们在高速公路上的加盟店,食品和服务都很差。
-
为什么?这是因为“要素”,也就是店长们的能力比较差吗?
-
并不是。这是因为高速公路上的顾客,都是过路客,他们和麦当劳的关系,也是“单次博弈”。服务得不好,会伤害麦当劳的品牌,对加盟店的收入却几乎没影响。
-
怎么办?麦当劳决定改变“连接关系”,把高速公路加盟店收回为“直营”。这时,麦当劳和店长们的关系,就变为了长期雇佣的“重复博弈”关系。高速公路店的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和尚分粥的故事
我们都听说过和尚分粥的故事。两个和尚分粥,负责分粥的和尚,当然想给自己多分一些。而另一个人当然不答应。
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改变“要素”吗?教育他们:出家人,要以少吃一点为怀?可是出家人也不想饿死啊。
那怎么办?
改变“连接关系”。让一个和尚分粥;另一个和尚选粥。选粥的和尚,当然会挑多的那碗。这样,为了不吃亏,分粥的和尚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两碗粥分得尽量一样多。
通过改变“连接关系”,而不是“要素”,两个和尚获得了他们都认可的公平。
小结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这句话对吗?人当然很重要,但是人从来无法单独决定行不行。人这个“要素”,和它周围比人更强大的“连接关系”,共同决定着“行与不行”。
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从来不说: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喜欢说: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那什么是洞察力?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
- 普通的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 普通的人观察一次合作,优秀的人洞察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
- 普通的人观察一个团队,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责权利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
- 普通的人会观察,优秀的人能洞察。
洞察事务的本质,是一种能力,是自我认知的重要一部分。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中 刻意练习
。
订阅最新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