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3互联网的组成
1.3.1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
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
处在互联网边缘部分的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又称为端系统(end system)
-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机A的某个进程和主机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端系统之间的的两种通信方式:
-
客户/服务器方式:Client/Server方式简称C/S方式
C/S方式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
对等方式:Peer to Peer方式简称P2P方式
两台主机在通信时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服务提供方。
只要都运行了P2P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1.3.2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 是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 向网络边缘中的主机提供连通性,是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分组转发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 典型交换技术包括:
-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 分组交换
- 报文交换等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
-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占用通信资源)
- 通话:主叫和被叫双方互相通电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专用的物理通路(归还通信资源)
-
电路交换特点: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
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这导致在传送数据时,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
-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更小的等长数据段
- 数据段前面添加首部就构成了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部也可称为包头
- 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原来的报文(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
分组在互联网中的转发
每个分组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分组的存储转发过程
分组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 排队延迟: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
- 不保证带宽:动态分配
- 增加开销:各分组必须携带控制信息;路由器要暂存分组,维护转发表等
报文交换
- 在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就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
- 但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
- 现在报文交换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
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三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 由于一个分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