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南北朝——齐vs北魏(136)

陈显达败亡后不久,驻守北方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的豫州刺史裴叔业也举起了反旗。

他深知凭借自己一州之力很难与政府军抗衡,便决定倒向北魏,借助北魏的实力与朝廷对抗。

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在起兵之前,裴叔业还专门派使者前去联络自己的老战友——雍州(治所今湖北襄阳)刺史萧衍。

萧衍是在齐明帝萧鸾去世前接替曹虎主政雍州的。

早在萧宝卷上台不久,嗅觉敏锐的他就预感到朝廷会发生大的变故。

他对录事参军张弘策(萧衍的堂舅,也是其心腹)说:天上阴云密布,一定会下雨。朝中小人当道,必然会大乱。雍州山水形胜,是个不错的居所。如果措施得当,足以称雄一方。

张弘策心领神会:我们应早做准备。

随后,萧衍开始以防备魏军南侵的名义大批招募勇士,同时又命人秘密砍伐了大量树木,沉在檀溪湖(古时襄阳城外的一个湖泊,今已不存)。

为什么要囤积这么多的木材?

除了萧衍和张弘策两人,没人知道。

但还是有人洞悉了萧衍的意图——刺史这么做,肯定是为了打造战船,为将来顺江而下,进军建康做准备!

此人名叫吕僧珍,时任中兵参军,也是萧衍的亲信之一。

猜透萧衍的心思后,吕僧珍并没有声张,而是偷偷购买了数百张船橹,藏在了自己家中。

当时萧衍的大哥萧懿正在郢州(治所今湖北武昌)担任刺史,萧衍派张弘策前去游说:无道昏君,不值得效忠。在当前形势下,变通是变通者的通行证,忠君是忠君者的墓志铭。郢州位置重要,雍州兵强马壮,如果两州结成联盟,以你们兄弟的英武,废昏立明,创造大业,易如反掌……

没等张弘策说完,萧懿就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不要再说了!人各有志,他走他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

张弘策还不放弃:忠于这样一个不值得忠的昏君,就像爱上一个不值得爱的渣男,结局一定会是悲剧的……

萧懿掷地有声地说:忠君报国,死而无憾!

就这样,萧懿、萧衍这两个三观完全不同的兄弟从此彻底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而就在萧衍厉兵秣马准备起事的时候,裴叔业的使者来了。

使者给萧衍带来了一封裴叔业的亲笔信,邀请他一起投魏:天下大势可知,你我都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我看咱们不如回面向北,至少还能做个河南公。

对裴叔业的看法,萧衍并不认同。

他回信劝阻说:如果你投靠魏国,魏人肯定会派别人来取代你,把你打发到河北的偏远地区,怎么可能让你做河南公?

接着他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朝廷中小人专权,这些人只图近利,缺乏远见,你只要把家属送到京城,让他们安心应该就没问题了。如果他们还要苦苦相逼,你就干脆派兵直出长江,一举平定天下!

但裴叔业并没有这样的胆略。

如果做风险测评的话,他应该属于风险厌恶型的保守投资者。

在他看来,投魏的话,99%的可能是:不仅生存不是问题,至少还可以享受好的待遇,刘昶、王肃就是这样的例子;可如果造反,99%的可能是:死于非命,全族覆灭,和不久前的陈显达一样!

犹豫再三后,他还是投向了北魏。

刚登上帝位不久的北魏皇帝元恪闻讯大喜——是啊,当年父亲元宏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淮南名城寿阳,自己却得来全不费功夫,他怎能不欣喜若狂!

元恪当即封裴叔业为征南将军、豫州刺史、兰陵郡公,同时又派彭城王元勰、车骑将军王肃率十万大军前去接管寿阳。

魏军前锋奚康生、杨大眼等人率数千骑兵日夜兼程,卷甲狂飙,仅仅几天内就进入了寿阳城内!

之所以这么急,一方面是怕裴叔业反悔,另一方面也怕南齐军抢在了他们之前。

不过,裴叔业已经永远不可能反悔了——在魏军入城之前,他就已经病死了。

而南齐方面也确实稍微慢了一步。

就在奚康生等人入城不久,南齐军前锋在冠军将军陈伯之的率领下也赶到了。

见寿阳已被魏军占据,他只好在峡石(今安徽淮南西)扎营。


与此同时,南齐新任豫州刺史萧懿也领兵三万进驻小岘(今安徽含山),骁骑将军李叔献则屯兵合肥(今安徽合肥),与陈伯之成掎角之势。

可惜掎角很快就成了独角——不久,元勰、王肃率魏军主力抵达寿阳,出兵击败了陈伯之,接着又乘胜南下,攻占合肥,生擒李叔献。

淮南自此落入了北魏之手!

萧宝卷不甘心失败,又任命老将崔慧景为平西将军,让他领兵北上收复寿阳。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崔慧景竟然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北上,反而把进攻矛头指向了他自己!

事实上,崔慧景对萧宝卷早就十分不满,早就有了反叛之心。

在北渡长江后,他就立即召集部将,慷慨激昂地对他们说,幼主昏庸狂妄,败坏朝纲,我受先帝厚恩,绝不能坐视不管,此次我打算与诸君一起废昏立明,共建大功,大家以为如何?

萧宝卷一向不得人心,因此崔慧景的倡议一出,众将全都表示赞同。

于是崔慧景马上率部回军,向广陵(今江苏扬州)进发。

广陵守将崔恭祖是崔慧景的族弟,见状立即打开城门,迎接崔慧景大军入城。

在广陵略作休整后,崔慧景又马不停蹄地率部渡江,进逼京口(今江苏镇江)。

镇守京口的是江夏王萧宝玄(萧鸾第三子)。

崔慧景一边进军,一边派人与萧宝玄联系,说自己要废昏立明,废掉萧宝卷,改立他萧宝玄为新任皇帝。

没想到萧宝玄不仅不答应,还杀掉了崔慧景的使者。

萧宝玄的这番表现一下子赢得了萧宝卷的信任。

他大为欣慰,连忙派出一批精兵前往京口,协助萧宝玄守城。

不料援军到来后,萧宝玄却突然翻脸。

他杀死了朝廷派来的将领,吞并了援军,随后与崔慧景合兵一处,浩浩荡荡杀向建康。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很快就包围了皇宫所在的台城。

崔恭祖提议说,只要放火烧掉北掖门就能轻松攻入城内。

但自以为胜券在握的崔慧景却没有同意:这个不行,以后重建要花很多钱的。

崔慧景此时的心态,有点像一个在高考中考了状元的毕业生。

高考状元根本不用担心自己能否被名校录取,只需要考虑在大学里自己究竟该找什么样的女朋友——三观超正的,还是五官超正的?

崔慧景根本不担心台城能否被攻下,只是在考虑胜利后自己究竟该立谁为新的皇帝——萧宝玄,还是萧昭胄(齐武帝萧赜的孙子,竟陵王萧子良之子)?

其实之前他是准备立萧宝玄的,但萧宝玄在京口时的表现让他觉得此人心机太深,以后不好控制,又想要改立萧昭胄。

思来想去,翻来覆去,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这一犹豫,就断送了好局。

因为就在此时,萧宝卷的救兵来了!

来的是萧衍的大哥豫州刺史萧懿。

萧懿原本领兵驻在小岘,得到京城危急的消息时,他正在吃饭,马上把筷子一扔,点起兵马,回军救驾。

仅仅几天后,萧懿大军就如神兵天将一样突然出现在了建康城外!

之前一直纠结于立萧宝玄还是萧昭胄的崔慧景这才回过神来:现在该考虑的不是立谁为帝,而是怎样避免人头落地!

猝不及防的他只能仓促应战。

没想到,此时崔恭祖又因和崔慧景之子崔觉有矛盾而临阵倒戈,投降了萧懿!

叛军军心大乱,萧懿乘机发动猛攻,大获全胜。

见大势已去,崔慧景只好仓皇北逃,却在江边被一个渔民砍下了头颅,传首建康。

萧宝玄等人也先后伏诛。

萧懿就这样力挽狂澜,救了萧宝卷——在萧宝卷一只脚已经踏入地狱门槛的情况下,硬是把他拉了回来!

他也因此被加封为尚书令。

然而,萧衍却对大哥的处境非常担心,特意写信规劝他:你如今建了不赏之功,这种情况即便是在明君贤主治下也难以保全,何况是在这个小人当政的时代?为今之计,要么效仿伊尹、霍光,行废昏立明之事,要么以抗拒北魏为由率部回到历阳(今安徽和县),拥兵自重,威震内外,切不可放弃兵权回朝任职!

但这些话对早就把“忠于皇帝”作为人生最高准则的萧懿来说,就相当于电之于绝缘体、美女之于太监——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萧懿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建康。

后来发生的事果然被萧衍说中了。

仅仅几个月后,在茹法珍等人的怂恿下,萧宝卷决定赐死功高震主的萧懿。

有人事先听到了风声,在江边准备好船只,劝萧懿出逃投奔萧衍。

萧懿拒绝了:身为堂堂的尚书令,我宁可堂堂正正地死,也绝不偷偷摸摸地逃!

临死前,他非但毫无怨言,还不忘为皇帝考虑:臣死不足惜,只是臣的弟弟在雍州,必定会为臣报仇,深为陛下担忧!臣就是在九泉之下也无法安心啊……

即使皇帝把他撕成碎片,他对皇帝依然忠贞不贰!

不过,萧懿显然是太小看萧宝卷了。

萧宝卷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在杀萧懿之前,他就已任命大将刘山阳为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并配给他三千精兵,暗中命令他在路过荆州(治所今湖北江陵)时,会同荆州行事萧颖胄(荆州刺史萧宝融是萧鸾第八子,当时只有13岁,实权掌握在萧颖胄手中),一起偷袭襄阳,干掉萧衍。

但萧衍不是愚忠的萧懿,绝不可能坐以待毙。

在得知兄长被杀的消息后,他马上召集张弘策、吕僧珍以及长史王茂、别驾(刺史的佐官)柳庆远等属下一帮亲信官员,慷慨激昂地对他们说:昏君暴虐,杀害贤良,生灵涂炭,其罪恶超过商纣王。这样的人不亡,天理难容。希望诸位与我同心协力,共举大事!

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很快他就拉起了上万人的队伍,接着又用之前备好的木材打造了大量战船,吕僧珍也从家中拿出早就买好的数百支船橹,迅速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萧衍素有威名,深得人心,因此他一起兵,就得到了雍州附近各地军民的大力支持。

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梁州(治所今陕西汉中)刺史柳惔(dàn)、华山太守康绚、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副将冯道根以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太守韦叡等纷纷响应。

这里边最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成为一代传奇名将的韦叡。

韦叡当时已经59岁了。

他出自关中名门京兆韦氏,其家族在南迁后一直居住在雍州。

尽管出身世家,又才华横溢,但他的仕途却一直十分不顺。

当然了,人生总有起起落落,可他之前五十多年的人生却一直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

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在位时,他就深受当时的雍州刺史袁的赏识,被任用为主簿,后来袁和邓琬联手造反,关键时刻幸亏他一眼看出袁难以成事,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这才逃过了一劫。

此后他又先后做过县令、别驾、校尉等基层官员,年过半百后他总算回到了家乡雍州,出任上庸太守。

不过,他虽然蹉跎了大半生,却依然没有失去建功立业的大志。

在他看来,花的盛开总是有早有晚,花期到了自然会灿烂绽放;人的成功总是有早有迟,时候到了一定会一飞冲天!

这些年来,韦叡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机会,一直在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明主。

前段时间,陈显达、崔慧景先后起兵,雍州不少豪杰也跃跃欲试想要加入,韦叡对他们说:陈显达虽是老将,却非命世之才;崔慧景虽明事理,却无豪杰气概。真正的英雄,应该在我们雍州。

谁呢?

正是萧衍!

此次接到萧衍起兵的檄文后,韦叡立即砍竹为筏,率两千郡兵率先赶到了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