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南海一号”古沉船,这36根钢梁成为整体打捞最重要环节
2007年4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打捞“南海一号”的巨型沉箱被放入海中,“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正式拉开序幕。一个巨大的钢制沉箱被缓缓吊起沉入水底,完整无误地正好罩在“南海一号”的上面。

当沉箱罩住“南海一号”后,打捞队开始向沉箱上安置水泥块来增加重量,使沉箱下沉并切入海底泥层,确保将南海一号整体包裹在沉箱内。可是,当沉箱切入海床四米后,高密度的淤泥阻止了沉箱的继续下沉。

吴建成
正当大家有些沮丧的时候,吴建成又想到一个冒险的方案,他决定把沉箱到位后才开始的挖泥、抽泥程序提前。他的计划是,通过挖开沉箱周围的淤泥,减少泥土阻力。可是,这个办法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在沉船周围开挖,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破坏到“南海一号”,吴建成这个办法能顺利实施吗?
为保证万无一失,必须严格监控这一过程。如何监控呢?那就需要潜水员下到近30米深的海底。在这里,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只能依靠微弱的感知和双手的触摸。而他们的头顶,就是随时可能倾塌的,总重量达近4000多吨的沉箱。但在一批批潜水员的监视下,巨大的沉箱缓缓下沉,直至最终到位。

潜水员水下工作
沉箱终于下沉到位,打捞人员也轻松了不少。下一步的程序,就是给沉箱横穿底梁了。将36根重5.3吨,长15.5米的底梁,穿入上沉箱和下沉箱之间,在上沉箱下部形成一个托底。按照计划,每天完成一根,这样看来,大约一个多月后,南海一号就有望打捞出水了。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花了几天时间却连一根钢梁也没有穿入。如果不能完成穿底梁的工序,“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将彻底失败。更加令人挫败的是,在一个风高浪大的日子里,一根钢梁居然在海底扭曲变形。这也让打捞船上弥漫着绝望的气氛。那么,打捞队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南海一号”上的珍贵文物难道就这样永远沉入海底终不见天了吗?

图解打捞原理
造成穿底梁失败的原因还是淤泥!人们想像中柔软的海底淤泥,坚硬得可以阻止钢梁的穿越。在设计方案中,为了让钢梁在漆黑的海底穿越方便,为钢梁预留的洞孔,比钢梁的直径大了许多,这也导致了钢梁在穿越时,容易上下摆动,无法保持平衡的姿态,最终导致了钢梁被海泥架高,无法进入另一侧的孔位。
虽然知道了问题所在,但是却没有破解问题的良策。如果不能完成穿底梁的工序,“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将彻底失败。此时的吴建成,正承受着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他每天冥思苦想,究竟该怎么办呢?

潜水员水下工作
这一天,吴建成又提出了新的方案。他计划将钢梁的头部改尖,以便减少淤泥阻力,在钢梁内部安装小型水泵,利用喷出的高压水流冲开淤泥。同时,把沉箱孔洞改小,利于钢梁平行运动。这个方案究竟能否成功,谁也没有把握。但是,这也许是最后的办法了,打捞人员的荣辱得失,“南海一号”的重见天日,都在此一搏。那么,这个方法究竟效果如何呢?
在大家的努力下,钢梁一点一点缓缓移动。从白天到黑夜,一班班潜水员交替工作。13天之后,第一根钢梁终于穿过海底沉箱的!虽然这个时刻姗姗来迟,但是,无论是寻找对策的指挥长,还是反复潜入水底的潜水员,现场每个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参与打捞工作潜水员
从这以后,就是一个个令人兴奋的场景了:钢梁的穿越日渐加快,最快的一根只用了12小时,就像是奏起了一首通往胜利的进行曲。底梁穿好后,工作人员还在梁与梁之间加防漏板和橡胶,以确保“南海一号”周围的泥沙和水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此时,沉井变成完全封闭的“沉箱”,不仅整个罩住了“南海一号”,还有它周围重约3000多吨的水和泥沙。接下来就是“南海一号”出水的关键时刻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