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如何修
《憨山大师自传》记载,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住在五台山的北台龙门。在雪堆里扒拉出几间老屋子就住下了。当时是初春,刮大风,“万窍怒号”。消融的冰雪在涧水中冲击奔腾,其响如雷。憨山大师打坐的时候,听这声音觉得像千军万马,不胜喧闹。他问同修妙峰师傅怎么办。妙峰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说,三十年专注听水声不分心,可以证得观音圆通。小溪上有座独木桥,憨山大师每天在上面站着坐着。刚开始听水声清清楚楚的,后来动念头才听见,不动念头就听不见。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同时周围的声音都静下来了,从此再也不觉得水声吵了。
以下是《自传》原文:
三年乙亥。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二
我读《楞严经》,一直好奇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怎么修。最近听说陈撄宁的《楞严经释要》有解释,好奇买来看了看。陈樱宁解释“入流忘所”:
常人以耳闻声,都是把自己的觉性粘滞在耳展上,作为追求外面声尘之用。本经卷四所云:“浮根四尘,流奔声”是也。做禅定工夫,要反其道而行之,正当闻声的时候,只不过听到这个声音而已。对于声之大小长短,音之高低清浊,好听不好听,皆不去分别,听到后来,连声音也忘记了,各种杂念也都停止不起了,这样就叫做忘所。觉性附在耳根上,向外奔逸是流出。觉性由耳根收回,向内反转是入流,故日:“入流忘所。”但初步工夫,须选择几种声音而听之,不可随便乱听。选择之条件如次:
一、声音平和无刺激性;
二、声音前后一律无变化;
三、声音日夜相续不断;
四、近处无别种声音扰乱。
要合于以上的条件,只有山岩前瀑布声,或山溪旁流泉声,久听可以使人入定。瀑布声宜远听,近则喧闹。流泉声宜近听,远则不闻,故结茅须在远近适宜处。若茅蓬左右无水声者,可于室内安置大自鸣钟一座,用功时可听钟摆声。
所以陈撄宁解释声音圆通法门的初阶“入流忘所”的修法就是听一种规律的声音,最好是大自然中的水声涛声,室内自修则听钟摆声。听到声音好似不存在了,就修成了“入流忘所”。
三
读了陈撄宁的解释,恍然忆起从前读过的《憨山大师自传》有类似的故事,原来就是耳根圆通的修法。不过按照陈撄宁的说法,憨山大师证得的境界只是一个初阶。这初阶只要投入时间练习,人人可得。后面还有好多次第,就非人人可及,并且看也看不懂,说也说不明白了。
电影电视里拍高僧高道,常常坐在瀑布面前,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憨山大师自传》记载,憨山大师三十岁的时候,住在五台山的北台龙门。在雪堆里扒拉出几间老屋子就住下了。当时是初春,刮大风,“万窍怒号”。消融的冰雪在涧水中冲击奔腾,其响如雷。憨山大师打坐的时候,听这声音觉得像千军万马,不胜喧闹。他问同修妙峰师傅怎么办。妙峰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说,三十年专注听水声不分心,可以证得观音圆通。小溪上有座独木桥,憨山大师每天在上面站着坐着。刚开始听水声清清楚楚的,后来动念头才听见,不动念头就听不见。有一天坐在桥上,忽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同时周围的声音都静下来了,从此再也不觉得水声吵了。
以下是《自传》原文:
三年乙亥。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未几。妙峰往游夜台。予独住此。单提一念。人来不语。目之而已。久之视人如杌。直至一字不识之地。初以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消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因问妙师。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闻古人云。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观音圆通。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不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二
我读《楞严经》,一直好奇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怎么修。最近听说陈撄宁的《楞严经释要》有解释,好奇买来看了看。陈樱宁解释“入流忘所”:
常人以耳闻声,都是把自己的觉性粘滞在耳展上,作为追求外面声尘之用。本经卷四所云:“浮根四尘,流奔声”是也。做禅定工夫,要反其道而行之,正当闻声的时候,只不过听到这个声音而已。对于声之大小长短,音之高低清浊,好听不好听,皆不去分别,听到后来,连声音也忘记了,各种杂念也都停止不起了,这样就叫做忘所。觉性附在耳根上,向外奔逸是流出。觉性由耳根收回,向内反转是入流,故日:“入流忘所。”但初步工夫,须选择几种声音而听之,不可随便乱听。选择之条件如次:
一、声音平和无刺激性;
二、声音前后一律无变化;
三、声音日夜相续不断;
四、近处无别种声音扰乱。
要合于以上的条件,只有山岩前瀑布声,或山溪旁流泉声,久听可以使人入定。瀑布声宜远听,近则喧闹。流泉声宜近听,远则不闻,故结茅须在远近适宜处。若茅蓬左右无水声者,可于室内安置大自鸣钟一座,用功时可听钟摆声。
所以陈撄宁解释声音圆通法门的初阶“入流忘所”的修法就是听一种规律的声音,最好是大自然中的水声涛声,室内自修则听钟摆声。听到声音好似不存在了,就修成了“入流忘所”。
三
读了陈撄宁的解释,恍然忆起从前读过的《憨山大师自传》有类似的故事,原来就是耳根圆通的修法。不过按照陈撄宁的说法,憨山大师证得的境界只是一个初阶。这初阶只要投入时间练习,人人可得。后面还有好多次第,就非人人可及,并且看也看不懂,说也说不明白了。
电影电视里拍高僧高道,常常坐在瀑布面前,大概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