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骶骨和尾骨
骶骨(sacrum,S)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底部朝上,上接L 5 ,尖端朝下,下接尾骨。骶骨底部由S 1 构成,横径大于矢径,前缘向前凸起称为骶骨岬,是腰骶部前路手术重要解剖标志,S 1 椎孔为三角形,是骶管起始部。 椎板位于骶骨两侧,两侧椎板在后正中连接形成骶正中嵴,其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骨前面有4条横线,由5节骶骨融合形成,横线两端分别有一骶前孔,与骶后孔相对应,分别有一骶神经前支通过。骶孔呈“漏斗状”,骶前孔孔径较骶后孔大,骶前孔上、外、下、内侧壁与骶后孔四壁相距分别为6mm、10mm、3mm、3mm,第1骶后孔距离骶正中线3cm,第1~2、第2~3及第3~4骶后孔间距分别为2.5cm、2.5cm和2.0cm [1] 。骶神经前、后支分别从骶前、后孔穿出。骶神经前支从骶前孔穿出后并不完全沿骶骨外侧的骶神经沟走行,而是偏向其前内下走行,S 1 ~S 4 神经根前支与正中线成角分别为63.1°、71.2°、70.2°、79.7° [2] (图4-1-1)。
骶骨外侧为骶椎横突,S 1 ~S 3 横突相互融合形成耳状结构,与髂骨耳状结构构成骶髂关节。Mahato [3] 根据耳状结构起止点不同将耳状结构分为三型:Ⅰ型,正常型,位于S 1 上缘和S 3 中点之间;Ⅱ型,高跨型,最高点位于S 1 之上,最低点位于S 3 上1/2;Ⅲ型,低沉型,最高点位于S 1 下1/2,最低点位于S 3 下面。S 1 左、右两侧各有一上关节突,与L 5 下关节突相关节,上关节突外侧为骶骨切迹,有L 5 神经根后支通过。骶骨椎弓根呈“三棱柱”状,自后外斜向前内,S 1 ~S 5 椎弓根外倾角相仿(22.7°~24.1°),S 1 ~S 5 逐渐减小,椎弓根长度S 1 为42.4mm,至S 5 逐渐减小为9.7mm;宽度S 1 ~S 5 也逐渐减小(16.0~10.6mm) [4] 。 除骶正中嵴外,由内向外还可观察到骶中间嵴和骶外侧嵴,由棘突、关节突和横突演变而来,横突末端与骶髂关节面接触部融合(含髂骨翼),统称为侧块,侧块上半部分是形如“翅膀”的骶骨翼,由后上向前下方走行,与冠状面呈30°角,S 1 ~S 4 侧块逐渐减小,部分人群S 5 侧块消失 [5] 。
腰骶移行椎是腰骶椎数量及伴随的L 5 和S 1 形态学变化,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Castellvi根据横突形态及与骶骨是否形成假关节或融合将腰骶移行椎分为四型:Ⅰ型,横突高度>19mm(Ⅰa:单侧;Ⅰb:双侧);Ⅱ型,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Ⅰa:单侧;Ⅰb:双侧);Ⅲ型,横突与骶骨发生融合(Ⅰa:单侧;Ⅰb:双侧);Ⅳ型,横突与骶骨一侧形成假关节,另一侧发生骨性融合 [6] 。发生L 5 骶化或S 1 腰化时,椎弓根形态常发生变化。L 5 骶化时,S 1 椎弓根高度、长度及外倾角等参数均较正常减小,尾倾角增大;S 1 腰化时,则S 1 椎弓根外倾角增大,尾倾角减小 [7] 。
图4-1-1A 骶骨前面观
骶管裂孔
图4-1-1B 骶骨后面观
尾椎呈三角形,上端为底,下端尖,由3~5节尾骨融合而来,底部与骶骨尖端相关节,部分人群骶骨和尾骨融合。
二、髂骨和骶髂关节(一)髂骨
髂骨(ilium)位于髋骨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上2/5,髂骨翼扁阔状,髂骨上缘增厚部位为髂嵴,呈S形,其前下方为髂前上棘,其后方5~7cm有一唇样突起,称髂结节。髂嵴后方有髂后上棘,髂前、后上棘下方各有髂前、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坐骨大切迹。
(二)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由骶骨和髂骨耳状面构成,是微动关节。骶骨耳状面向外向后,髂骨耳状面向前向内,关节面间结合不紧密,关节周围韧带结构加强关节稳定。骶髂关节周围主要有骶前韧带、骶后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骨间韧带等。
三、骶尾部周围肌肉
骶尾部肌肉分浅、中、深三层。浅层有臀大肌,中层有臀中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等,深层有臀小肌。臀大肌起于髂骨臀后线以后的髂骨臀面、髂后上棘、骶骨下部与尾骨背面、骶结节韧带和腰背筋膜,移行于髂胫束深面和臀肌粗隆,由臀下神经支配。臀中肌起于臀后线及臀前线以前的髂骨臀面、髂嵴外唇和阔筋膜,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上面和外侧面,由臀上神经支配,对固定髋关节、髋关节后伸动作起重要作用。梨状肌起于S 2 ~S 4 骶前孔外侧,出骨盆后移行为肌腱止于大转子上缘后部,其上缘有臀上动脉及神经通过,下缘有臀下动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神经等重要结构通过,对伸髋时髋外旋、屈髋时髋外展起重要作用。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周围骨面肌膜内面,止于转子窝内侧面。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外侧面,斜向后外至坐骨结节外侧缘,止于转子间嵴及外侧。上孖肌起于坐骨小孔上缘,下孖肌起于坐骨小孔下缘,上、下孖肌分别伴闭孔内肌肌腱上、下缘行走于梨状肌和股方肌之间。臀小肌起于臀前线以下及髋臼以上的髂骨背面,止于大转子上面和外侧面。
四、骶段神经(一)骶丛
骶丛(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和骶、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盆腔内,在梨状肌和筋膜之间、髂血管后方,前方有乙状结肠、回肠袢等结构,发出坐骨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神经、股后皮神经等(图4-1-2)。
1.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
起自L 4 ~S 3 ,是全身最粗、最长的神经,从骶丛出发后经梨状肌下孔穿出盆腔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深面下行达股后区,继而下行于股二头肌深面,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股神经在股后区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2.臀上、下神经(superior/inferior gluteal nerve)
臀上神经起自L 4 ~S 1 ,从骶丛出发后在梨状肌上孔伴臀上血管出盆腔,行于臀中、小肌之间,支配臀中、小肌和阔筋膜张肌。臀下神经起自L 5 ~S 2 ,伴臀下血管经梨状肌下孔穿出,行走于臀大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3.**神经(pudendalnerve)
起自S 2 ~S 4 神经前根,与**内动、静脉一起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绕过坐骨棘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窝,分布于会**皮肤、肌肉及外生殖器皮肤,其体表投影为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中下1/3内侧12mm。
4.股后皮神经(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起自S 1 ~S 3 ,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而后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直至浅出股后区皮肤,分布于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皮肤。
(二)髂骨毗邻神经1.股外侧皮神经(nervus cutaneus femoris lateralis)
是腰丛的分支,来自L 2 ~L 3 神经前支,经髂肌前面在髂前上棘内侧向前穿过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股部。在髂前上棘处剥离肌肉或牵拉肌肉可能损失神经,引起股外侧麻木。
图4-1-2 骶丛及周围神经示意图
2.髂腹股沟神经(ilioinguinal nerve)
来自T 12 ~L 1 神经,出现在腰大肌外缘,在腰方肌前面经髂嵴内唇后部内侧沿髂肌前面行走,在髂前上棘下侧前方穿腹内斜肌后远离髂嵴。该神经损伤后出现**皮肤不适。
3.臀上皮神经(superior gluteal nerve)
来自L 1 ~L 3 后支,在骶棘肌外缘跨越髂嵴后部支臀部皮下,在髂嵴处常有1~3支分支。
(三)盆腔内脏神经1.骶交感干(sacro-sympathetrictrunk)
由腰交感干延续而来,沿骶前孔内侧下降,在尾骨前方两侧交感干汇合形成单一的奇神经节,又称尾神经。骶交感干至骶正中线距离在骶段各个水平不同,S 1 ~S 2 水平最大,为22.4mm,随序列增加越靠近中线,S 5 ~C 1 水平为9.5mm [8] 。
2.盆内脏神经(pelvic splanchnic nerve)
又称盆神经,发自S 2 ~S 4 神经前支,大部分神经纤维随盆丛支配内脏器官,小部分神经纤维随肠系膜动脉分布结肠脾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3.上/下腹下丛(superior/inferior hypogastric plexus)
上腹下丛又称骶前神经,是腹主动脉丛向下延续部分,位于L 5 椎体前面及左、右髂总动脉之间,发出左、右腹下神经,在S 3 椎体水平与盆内神经和骶交感神经的节后神经纤维共同组成左、右下腹下丛,位于直肠、精囊、前列腺或子宫颈和引道两侧,支配盆内脏器(图4-1-3)。
下腹下丛
图4-1-3 上/下腹下丛
五、盆腔内血管(一)髂总动脉
髂总动脉(common iliac artery)起始于L 4 椎体水平腹主动脉分叉处,在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外动脉。髂内动脉(internal iliac artery)从髂总动脉分出后斜向内下进入盆腔,其前外侧有输尿管,后方有腰骶干、髂内静脉和闭孔神经,发出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闭孔动脉、膀胱上动脉、膀胱下动脉等。髂外动脉(external iliac artery)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至腹股沟韧带中点移行为股动脉,发出腹壁下动脉、旋髂深动脉等。在男性,髂外动脉起始部前方有输尿管横行,外侧有睾丸动、静脉及生殖神经;在女性,髂外动脉起始部前方有卵巢动、静脉越过。骶正中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后壁,距分叉处1~15mm,位于骶骨前方,其在骶段位置不固定,超过半数骶正中动脉位于骶正中线右侧,其与骶正中线距离在S 1 ~S 2 、S 2 ~S 3 、S 3 ~S 4 、S 4 ~S 5 水平分别为8.0mm、9.0mm、8.7mm、8.6mm [8] 。
(二)髂内静脉
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位于髂内动脉内侧,贴骨盆侧壁在髂内动脉后内侧上升,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是股静脉的延续,两者在骶髂关节处汇合成髂总静脉(common iliac vein),与髂总动脉伴行,在第5腰椎水平左、右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左髂总静脉较右髂总静脉更靠近骶骨岬中点,骶骨岬中点至左、右髂总静脉汇合点距离为30.8mm,其至左、右髂总静脉距离分别为19.3mm、21.7mm [9] (图4-1-4)。
(三)骶前静脉丛
骶前静脉丛(presacral veniplex)由骶外侧静脉和骶前静脉汇合而成,骶骨骨折时易损伤。
骶正中动静脉
图4-1-4 盆腔血管
温馨提示:
(关于全身疼痛、正骨整脊、脊柱侧弯、内科重症、疑难杂症……欢迎咨询)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广西农村小伙大学演讲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http://www.twyhy.com
声明:非原创部分源自网络及脊祥万岁整理,原创部分为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