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女性对于鞋子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它的功能性,样式、材质、舒适度等都是选择的标准。有一个词叫“足下生辉”,就大致概括了这个意思。

今天的我们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高跟鞋、短靴、长筒靴、凉鞋、运动鞋、滑板鞋……历史在前进,鞋子也在发展,那我国古代女子的“高跟鞋”又经历了怎样一个历程呢?

据文献记载,我国周朝开始就有了圆头高底的高跟鞋,碍于考古文物出土有限,我们就先从有实物可考的唐朝讲起。

唐高跟鞋

据《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唐代长孙皇后就有双高跟鞋,这种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它还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意思是,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这种鞋穿着虽然穿着显高,但比较危险。

宋代弓鞋

由于宋代社会畸形的审美观,崇尚妇女缠足,女鞋的款式也开始异化,当时的女鞋小而尖,因裹脚后的妇女脚成弓形,故名“弓鞋”。

穿着这种鞋子,力量全集中在脚尖上,走路十分痛苦,所以裹脚的女子走路颤颤巍巍,无法远行。

到了明清,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缠足的风气才被彻底废除。

明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后的高底鞋

明代的高跟鞋,又称高底鞋,它的鞋跟不是在脚后跟,而是在中间。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木头做成高跟,然后在高跟上裹上一层丝织品,讲究一些的,还会在高跟上雕刻一些精美的图案。

明朝要求妇女的衣裙要足够长,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盖住,所以这时的高跟鞋,不仅在于可以增高,更重要的可以搭配长衣裙。

明晚期登云履

到了明晚期,出现了一种两头尖中间厚的高底鞋,这种鞋有点男性化,但其实是女鞋。由于鞋头通常有白云的装饰,所以又称为“登云履”。

清花盆底鞋

清朝反对女子裹脚,满族女子更是生就一双大脚,为了显得美观,她们通常穿很长的旗装,然后搭配一双“高底鞋”。

这种高底鞋的鞋跟也是用木头裹上丝织品制成,高度一般为5-10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即使放在今天,这样的鞋跟高度,怕也没几个人敢尝试吧!

贵族妇女为了更加美观,会在鞋跟上镶嵌些珠玉珍宝,或在鞋头装饰条丝线穗子,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后妃穿的大多是这种。

清朝的高底鞋根据鞋跟形状的不同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另一种叫“马蹄底”。

由于鞋跟受力面小,女子穿上这种鞋子走路必须谨慎小心、抬头挺胸,所以贵族妇女通常会有一个专门搀扶的侍女,从远处看,身材高挑的女子盈盈走来,婀娜多姿,煞是好看!

鞋跟可拆卸的高底鞋

清中后期,除了满族女子经常穿的“花盆底鞋”,汉族女子也有属于自己的高跟鞋。与现代比较接近的是,这种鞋跟已经移到了后面,而且可以拆卸,出门穿上正装时需要搭配高跟鞋,回到家中还可以拆掉当平底鞋,可以说,非常时尚的设计了。

民国合脸鞋

民国时期的和脸鞋,前部圆尖,后面肥圆,由于此时受西方的影响,女鞋也出现了一些西化的特征,比如鞋子的用料不仅有传统的丝织品,还有西方的灯芯绒。有的鞋子上面除了传统的刺绣,还有用英文字母装饰的。

都说欧洲是时尚文化的发源地,看过这些鞋子,我们的古人是不是已经走在时尚的前端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