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科目

  01 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02 初中数学《矩形》

  03 高中数学《对数运算的性质》

  小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题目: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片段教学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约10分钟;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教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问题。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法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悬疑导入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1)14+14+14+ …… +14=168(2)12+12+12+…… +12=168(3)14×2×6=168(4)14×3×4=168(5)12×2×7=168(6)10×14+2×14=168……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学生讨论: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6.研究笔算的方法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拆数)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1.出示教材做一做,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2.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23×13 41×21 23×31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总结为主,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辅助补充。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寻找身边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六、板书设计

  

  试讲逐字稿和答辩

  试讲逐字稿

  一、创设情境,悬疑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大家从我们的大屏幕中能够发现什么样的信息呢?生:嗯,有书,还有文具……师:好,各位同学,我们能不能发现一些数学信息啊?师:我们一点点的来看,大家看,现在我们漫画每一套有14本书,现在小利想买12套漫画,那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小利算一下,她需要买多少本书呢?师:好,老师看大家都在思考哈,没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二、尝试探究,寻找方法师:好,有没有哪些同学思考好了,告诉老师。师:诶,老师想请最后一排的这位男生给老师分享一下。生:用12个14相加最后得出168本书。师:很好,声音非常洪亮,请坐。他说:“用12个14相加最后得出168本书。”好,他是用加法来做的,那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师:嗯,中间这位第一排的女生,你来告诉下老师。生:将12套分成10套和2套,再将14×10=140(本),14×2=28(本),140+28=168(本)。师:很好,你的思路也很清晰,请坐。她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将12套书拆成10套和2套,分别用10×14以及2×14,这样的话,相加的话就能得到最终的168本书。”师:好,刚刚的两位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又快又准确的。师: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刚刚这位女同学为什么要将12套书拆成10套和2套,以及我们能不能有最直接的方法计算14×12呢?师:老师看到右边这位女同学你有话想说。师:非常棒,请坐。她说我们可以利用列竖式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好,老师把刚刚这位同学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样的一个式子,这是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啊,并没有,对不对,所以接下来,老师想让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大家讨论下,这样的一个式子,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师:好,老师看大家讨论的声音逐渐小了下来,来,有没有哪个小组愿意告诉老师啊。大家都没有思路啊,没关系,大家勇敢一点,有想法大家都可以表达。好,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大家想一下这位女同学说的例子,她刚刚将12套书拆成的10套和2套,这里的2乘14代表什么啊,它是不是代表两套书一共有多少本书呀,好,老师给大家提示了第一步,那接下来我们应该......师:诶,这边的女同学,你来告诉老师。生:用十位数上的1与14相乘,代表十套书一共多少本书。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的迁移能力非常强,她说刚刚老师说了,2套书乘上14,代表2套书的总数,那么十位上的数字1乘上14的话,代表的是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书,非常好啊。师: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们两个式子的含义,那最后我们要计算一共有多少本书,那么应该?师:诶,大家都告诉老师了,我们只需要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就可以了,但是大家注意一下,在这个地方,老师有一个0没有给大家标上去。大家注意看这里,因为这里的14其实代表的是原来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书,对不对,按道理它应该是140本,但是这个0在个位上,我们可以省略不写,那么最后我们只需要将这两个数字相加,就是我们最后书的总数目了。师:好,刚刚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运算的过程,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帮老师总结一下,它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啊师:诶,班长的反应非常快,你来告诉老师。生:先用个位数的数字相乘,再用十位数的数字相乘,最后将两个积相加,注意个位和十位的数位相对再相加。师:很好,请坐,班长的归纳能力非常强。师:他说:“首先,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先用个位数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相乘,接下来再用十位数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将两个积相加就是我们的结果,并且班长给了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说,如果是个位数字与第一个因数相乘,乘积必须要和个位对齐,如果是十位上的数字和第一个因数相乘,所得的乘积要和十位对齐,这一点说得非常好。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师:好,老师检验一下大家是否真的掌握了这样一个法则,老师给大家出一个速算题,大家动手在纸上试一下,18×14等于多少师:诶,左边这位同学反应非常快,你来告诉老师。师:很好,请坐。252。其他同学和他答案一样吗?嗯,大家和他的答案都一样啊,那说明大家对于今天计算的学习掌握的是比较牢固了。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师:那有没有同学可以给老师分享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那些内容啊?师:噢,全班同学一起告诉老师了,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师:那么课后啊,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小的任务,今天大家回去以后呢,你们在给你们父母做一个小小老师,你们去给你们的父母讲解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且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布置一个计算题,下节课来可以和老师一起分享,本次课到此结束,各位同学,下课!六、板书设计

  

  答辩:1.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改掉做题马虎的毛病?【参考答案】现在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很粗心,做题容易出错,考试也往往容易出现简单的题做错,反而一些复杂、难度较高的题却可以做对。对此,很多家长摸不着头脑,也很无奈。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因素:(1)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习惯不好,就容易产生低分,或者做题出错,马虎的毛病。例如学生在做数学的计算题时,在草稿纸上打草稿时杂乱无章,乱涂乱画,最后可能算出来了正确答案,却找不到自己算的在哪里。这样的话就非常容易导致出错,也是导致粗心和马虎的重要因素。(2)心理素质欠佳。很多学生平时考试、学习都非常优秀,但是一到了考试就容易出现紧张或者是激动的情绪,这样就会影响他考试的发挥,最后就会和自己的理想成绩失之交臂。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个人认为家长应该在平常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家庭教育氛围,教师在学校中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身心状况。(3)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专心的听老师讲课,其实他的思绪已经飘到教室外面去了,看似专心,实则走神,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加强孩子的注意力学习,平常在学习中老师也应该多关心、多呵护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真正成为他的引路人、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

  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这一课时,是基于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关于乘法的运算顺序、数位的对齐以及相关的乘法法则。因此对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该放在乘的顺序以及第二步的数字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应该要采取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感受数学的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领悟数学知识,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

  初中《矩形》

  1.题目:八年级《矩形》片段教学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矩形的概念,掌握矩形特点。2.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发展总结归纳能力,体验数形之间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有关思想。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矩形的概念。教学难点:利用矩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活动,引入新课如图,用6根火柴棒首尾相接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1)能摆成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面积最大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3)这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量一量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题。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矩形的概念在上面“活动导入”和小学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矩形的概念: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让学生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矩形的实例。2.矩形的性质根据上面的定义提问:(1)矩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矩形?(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是不是也具备?(4)矩形有没有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矩形不但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还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没有的特殊性质:(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教师根据矩形的性质2,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让学生独立完成性质2的证明。已知:如图,AC和BD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

  

  求证:AC=BD。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让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是学生完成证明过程后,进行点评指正。3.讲解范例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D=120°,AO=4cm。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让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指正。4.矩形的对称性教师根据例1,再通过作图的方式,说明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96页的“练习”1、2两题,教师巡视指导,最后进行点评指正。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总结为主,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辅助补充。1.矩形不但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还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没有的特殊性质是:(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基础作业:课后习题1-2;2.开放性思考题: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矩形图形并说说相应的性质吗?六、板书设计

  

  试讲逐字稿和答辩试讲逐字稿:一、游戏活动,引入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各位同学,在刚刚上课之时,老师走进教室,看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一道题目,老师把这道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给大家来分享一下。师:这个题目就是现在有6根火柴棒,那么它可以拼成多少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呢?

  

  师:老师看到左边第二排的女生,你有想法!生:嗯,请坐!她告诉老师,这6根火柴棒可以拼成任意多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是具有不稳定性的,它可以进行任意的拉伸,那么这么多个平行四边形中,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诶,大家都告诉我了,说他们的底边相同,好,既然底边相同,老师就问大家了,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没有哪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最大的?师:好,老师看到右边这位男生,你来告诉老师。师:嗯,思路很清晰,请坐!他说当这个平行四边形两条边,也就是两根火柴棒垂直的时候,它的面积是最大的,老师先把他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师:大家看,为什么会觉得这两根火柴棒垂直的时候面积是最大的呀?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刚刚在这么多个平行四边形中,由于底边是相等的,所以当这个火柴棒与底边垂直的时候,它的高度是最高的,因此面积也是最大的。师:大家的反应都非常快,其实这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矩形。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师:提到矩形,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小学就已经学习过了长方形,那么现在大家结合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矩形的相关特点还有我们的教材,大家试着总结一下我们矩形的定义是什么,老师想找一个同学起来回答。师:好!后排那位穿蓝衣服的男生,你来说。师:嗯,语言非常精炼,请坐!他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老师再给大家重复一遍,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师:这就是关于我们矩形的定义,好,那既然知道了我们矩形的定义以后,老师就有问题想问大家了,那矩形,首先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吧,那么,它具不具备我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呢?嗯,大家都在点头,因为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自然就具备我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不对,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呀?嗯,对边相等,平行,对角也是相等的,所以我们的矩形自然也具备这样的性质。那有没有是我们矩形具备而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呢?师:我们可以来观察一下,我们刚刚说过了,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既然有一个角是直角,老师问大家,由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那它相对的这个角是不是也是直角啊,好,既然相对的角是直角,那么根据平行线的关系,所以它的同旁内角,嗯,也是直角,因为同旁内角是互补的,这就告诉我们了,矩形的四个内角都是什么呀?嗯,都是直角。师:好,接下来,老师又有下面一个问题了,现在大家在纸上画一个矩形,将矩形的两条对角线连接起来,大家试着自己证明一下,矩形的对角线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同桌之间2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开始。师:好,老师看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的,好,课代表,你来给老师说一下。师:嗯,慢一点,老师根据你的思路一点点的来复述,很好,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BCD中,嗯,由于两条对边是相等的,一条公共边,还有两个角是直角,所以根据边角边,我们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既然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两条对角线是相等的,非常棒,请坐!师:课代表的想法大家都同意吗?嗯,大家都同意,其实这就说明了我们矩形的第二个性质,也就是我们矩形的对角线是相等的。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师:好,这就是关于我们矩形的两条性质,大家都清楚了没有,那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上就是一个矩形,现在矩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题目告诉我们∠AOD=120°,AO=4cm,第一问问△AOB的形状,第二问对角线的长度是多少,大家先动手在纸上试一下。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D=120°,AO=4cm。

  

  (1)判断△AOB的形状;(2)求对角线的长。师:好,老师看到班长举手最快你来告诉我们,嗯,慢一点,同样老师给你复述下,很好,由于平行四边形平行线的性质,我们首先可以证明△AOD和△BOC是全等的,所以两条对接线是互相平分的,又由于矩形的对角线又相等,所以AO=BO,首先我们可以判断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嗯,另外∠AOD=120°所以∠AOB=60°那么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很好哈,应用的非常不错。师:那第二问呢,嗯,第二问就迎刃而解了,由于它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对角线的一半是4cm,对角线的长度自然就是8cm,非常棒。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师:好,那说明大家掌握的都非常不错了,各位同学,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矩形的相关性质,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两条对角线是相等的。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师:那么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在生活中看一下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矩形,大家可以动手画一下它的对角线,去验证一下,下节课来与老师一起分享。六、板书设计

  

  答辩:1.矩形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矩形的性质如下:(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矩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2)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3)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具备所有平行四边形所具备的性质,可以把矩形的性质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从边看,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看,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从对角线看,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如下几个方面:(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4)定理:经过证明,在一个平面内,任意两角是直角,任意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矩形这堂课,是基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继续学习的,同时,学完本节课以后,也会后续学习正方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矩形这堂课在平行四边形整个模块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们需要继续渗透转化和推理的思维,帮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继续类比学习矩形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同时本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初步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但是抽象思维尚不具体,也不足够,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个方面:(1)学生能初步理解矩形的概念,掌握矩形的两个性质,能应用矩形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证明等,感悟数学渗透、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同时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3)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高中《对数运算的性质》1.题目:《对数运算的性质》2.内容:

  

  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约10分钟;(2)讲解条理清楚、重点突出;(3)需要适当板书;(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与类比,理解对数概念与指数概念的相互关系,能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2.通过类比发现与归纳发现,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类比”和“归纳”方法的意识。3.体会数学内在的逻辑性,发现数学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对数运算性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教学过程:一、温故复习,悬疑导入1.三连问:对数的定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常用对数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请举个例子自然对数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请举个例子。复习已学知识。2.类比指数的运算性质,提问:对数有没有运算性质,它有哪些运算性质,这些性质是如何得来的?在提问中引出课题——对数的运算性质。二、尝试探究,理解掌握1.初步探究、获得猜想活动1:试一试,计算下列对数的值:

  

  活动2:上题中各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大胆猜想。活动3:反思猜想的合理性。2.深入研究、得出性质活动1: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对数和指数之间的关系,用指数运算性质来推导对数运算性质。活动2:将具体的运算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思考:

  

  活动3:验证推导其他性质:引导小组学习,发现新的性质,并证明。3.师生总结:(1)对数运算的性质公式对数运算的减法法则:两个同底对数相减,底不变,真数相除。根据上述运算法则,多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对数的乘法法则:M的n次方的对数会等于M的对数的n倍。(2)对数性质和指数性质的关系图片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大屏幕的两道题,巩固一下所学知识。试讲逐字稿:一、温故复习,悬疑导入

  

  5分钟时间,大家在下面做,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完成。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完成。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总结为主,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辅助补充。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1.基础作业:课后习题1-2;2.开放性思考题:对数运算可以解决哪些实际应用题,试着去找找并用对数解决。六、板书设计

  

  试讲逐字稿和答辩试讲逐字稿:一、温故复习,悬疑导入

  

  二、尝试探究,理解掌握1.初步探究、获得猜想师:好,各位同学,大家看到老师的大屏幕上给大家呈现了6组式子,分别是:

  

  师:首先老师想请同学们告诉我,这6组式子的结果是多少啊,给大家提示一下,大家可以想一想指数,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求解。师:好,左边第三排的同学,你来告诉老师。师:很好,你的思路非常清晰,请坐!这位同学告诉我们说,由于2的1次方等于2,2的平方等于4,2的3次方等于8,一直到2的6次方等于64。因此刚刚的6组式子的结果分别为1、2、3、4、5、6,大家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嘛?师:嗯,是一样的,那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写的这6组式子啊,大家能不能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呢?

  

  师:其实啊,在我们数学中,同底的两个对数相加,底数不变,真数相乘即可,这是我们今天学习所学习的对数运算的第一个性质。有没有同学可以用数学表达式给老师说一下啊?师:来,右边这位穿红衣服的同学,你来说。

  

  师:好,那接下来老师又有其他的问题了,同底的两个真数相减,以及以a为底M的n次方的对数又该如何计算呢。现在前后4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可以讨论交流一下,等一会老师想请同学来表达,现在开始。师:好,老师看同学们讨论的声音逐渐小了起来,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结果的。师:第一小组代表,你来告诉老师。师:嗯,你说:同底的两个对数相减,底数不变,真数相除。师:那用符号表达式如何写呢?

  

  大家在纸上动手试着算一算。师:好,课代表,老师看你先举手了,你来告诉我们答案。师:请坐,其他同学和课代表的答案是一样的嘛?都一样,那说明各位同学对于这节课的结果和知识掌握的都是非常好的。四、总结体会,反思提升师:那接下来,老师就像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下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点啊?嗯,班长也不甘示弱,你来给我们总结一下。师:嗯,老师复述一下你的话,你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对数运算的一些性质,包括对数的积、商、幂的运算法则,非常棒,请坐!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点,大家结合之前我们学习过指数和对数的相关知识,大家要记住,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师:那么愉快的一节课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老师在课后给大家留一些小任务,大家回家以后完成课后习题1-2,同时,去生活中找一下,有没有哪些实际应用问题运用到了关于今天我们讲的对数运算的相关性质,各位同学,本节课到此结束,下课!六、板书设计对数运算的性质

  答辩: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对数运算的性质》是基于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指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后进行学习的,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对于给定指数函数的任一函数值,都有唯一的自变量与之对应。对于特殊的函数值,也能求出相应的自变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基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的联系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进行操作、猜想和验证,学生也需要基于之前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学习。基于此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归纳和类比,学生能初步理解对数概念和指数概念的联系,掌握指对互化。(2)通过归纳发现和类比发现,体验探究问题,学生的归纳意识和类比意识得到提高。(3)体会数学的内在逻辑美,,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2.学生不做作业怎么办?【参考答案】当遇到学生不做作业时,我应冷静地处理这个问题,不能一味的批评和处罚。首先,应了解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是因为作业太多、太难,家里有事,还是由于自控能力差、贪玩等没有完成作业。其次,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1.合理布置作业,控制作业量和难度。应根据学生的接受度,适度适量布置作业。2.了解学生不做作业的客观原因,与其家长做好沟通,排除这些客观干扰因素,争取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3.增强自控能力,让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4.构建家校联络网,与父母形成合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监督和督促5.此外也可用一些行为技术,如强化法、代币奖励法、惩罚法等。面试试讲试题都是从同一个题库中随机抽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矩形四边形对数平行老师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 01 中国电动汽车或面临最高45%的超高关税 意味着什么?
  • 02 中网郑钦文逆转安德列娃 职业生涯首进1000赛四强
  • 03 记者探访走红的哀牢山:部分区域已被开发成景区,当地人不敢贸然进入深山
  • 04 伊朗、黎真主党展开内鬼清查 内贾德3年前曾称“伊朗反摩萨德负责人就是摩萨德”
  • 05 美中央司令部称袭击15个也门胡塞武装目标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