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土爱土!土壤三性(物理~化学~生物)同等重要
敬土爱土!土壤三性(物理~化学~生物)同等重要
万物土中生!
土壤在提供“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一直为我们服务的!
我们的衣服来自土壤,我们食品来自土壤,我们的房子离不开土壤,我们的高速公路和机场离不开土壤,我们的很多娱乐设施和场所与土壤息息相关!
衣——棉花、麻、桑等
食——玉米、水稻、大豆、蔬菜、水果等
住——砖和地基等
行——道路、机场等
娱——自然保护区、公园、绿地等
土壤的概念是:土壤学家和农学家: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产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学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对象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变化的复杂自然系统,具有高度的非线形和变动性。
一、土壤物理:研究土壤中物理现象和过程。
如水、气、热运动及其调控原理,包括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力学性质、土壤溶质运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continuity)中水分运行和能量转移等。
二、土壤化学:研究土壤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土壤化学反应过程,重点研究土壤胶体的组成、性质及土壤固液界面发生的系列化学反应。
三、土壤微生物:研究土壤中微生物区系、多样性及其功能和活性,包括它们的种类、数量、形态、分类、分布规律和生理代谢特征。以及与土壤形成、物质循环、植物生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即:土壤微生物生态、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物质(N、P、S、C)循环、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生物固氮、根际微生物与菌根、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农业措施对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污染的防治、有益微生物的农业利用。
四、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土壤中的有机质组成、结构及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即土壤腐殖质形成、特性、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C、N、S、P的生物转化;土壤酶活性;有机生物制剂的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
五、土壤地理:研究土壤发生、演变、分类、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包括土壤发生和分类、土壤分布规律、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有三性:物理~化学~生物!
化学,不仅有氮磷钾,还有pH、电导、Esp等等
生物:不仅有微生物群落,还有土壤动物和土壤酶等等!
化学有很多人很多其他在讲科学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有化肥销售;生物也近年兴起了生物肥料!
土壤三性中的物理属性?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第一、土壤空气,土壤三相组成呢?
土壤空气特性:
(1)随土壤深度增加,CO2含量增加,O2减少,之和维 持在19%~22%;
(2)随土壤温度升高, CO2含量增加(从春到夏), 冬季表土最低;(因为微生物、根系呼吸的作用 和温度呈正相关)
(3)覆膜田CO2含量高,O2少,因为阻碍了与大气的 自由交换。
有些O2溶解在水中或吸附在胶体表面上,如水稻田,对于物质转换和根系呼吸起重要作用。


另外, 土壤是耗散体系,土层间和表层与大气间时刻在交换;如果不与大气交换的话,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只能维持12~40h。 影响土壤空气运动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性质和农业措施。
第二、土壤热量:
土壤热量状况除受以上的辐射平衡影响外,更受热量平衡影响;当土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时,这些热量大部分消耗于土壤水分蒸发与大气之间的湍流热交换上,另一小部分被生物活动所消耗,只有很少部分通过交换传导至土壤下层。


土壤热量的表现形式: 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土壤温度的季节或月变化 。
第三、土壤水:
* 是土壤中最为活跃的组成;
* 对土壤的形成、养分转化、植物 生长、自然水循环都起到极其重 要的作用;
* 土壤水是稀薄的溶液;
* 经常处于不饱和状态。
第四、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式。在田间鉴别时,通常指那些不同形态和大小,且能彼此分开的结构体。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或利用过程中由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
第五、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土壤垂直断面中土层(可包括母岩)序列的总和。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敬土爱土, 作物生长离不开水肥,水肥对于作物生长同等重要,根系是吸收水肥的主要器官,肥料必须溶于水才能被根系吸收,施肥亦能提高水分利用,水或肥亏缺均对作物生长不利;将灌溉与施肥两个对立的过程同时进行,并融合为一体,实现了水肥同步,水肥高效!
敬土爱土,保护土壤,改良利用土壤,我们不仅有氮磷钾,还有土壤生物,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土壤物理特性本身。请大家关注土壤,关注土壤三性!
#谷丰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