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碧波,源于水滴;菩提大树,始于种子,而对于无上的佛果、究竟的解脱来说,它的起点便是修学者发下的菩提心。

然而菩提心究竟该如何发起?又如何确保在漫长的修学过程中,发心不会偏离正道?让我们一起学习发起、巩固“菩提心”的八种方法。

第1种 -念佛恩重-

第一种方法是常思佛陀重恩而发菩提心。佛恩深广自不必多说,不论是他最初为众生而修行,还是生生世世随我们轮转六道,教导我们用念佛、布施等方法来增长善根都值得赞叹与报恩。

也正是因为佛陀救度众生无有疲倦和厌烦,我们往昔才有闻法种善根的机会,今生也才会因为这份因缘听到佛法、知晓累劫以来所受佛陀的恩惠。

如今既然已经知道佛陀的恩德,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就更应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不负佛陀累劫的辛劳与期望。

第2种 -念父母恩-

想要报答佛陀的恩德,便需要发心行菩萨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赋予我们的身体。因此在念佛恩重后,还要念父母恩。

不论是怀胎十月期间的腰酸脚软、行动乏力、饮食无味,还是出生后的喂奶、哄睡、换尿布、操心学业......父母对我们的付出从未止息。

不光今生父母如此,累劫以来每一世的父母也都如此,有念于此,又怎么会做出杀亲骗保、掩土活埋的恶行?自当努力修行、普度众生,令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获得救济。

第3种 -念师长恩-

佛陀给予我们解脱的种子,父母赋予我们种下种子的肉体,而师长则教授我们种植种子的方法。因此第三种方法是常念师恩。

除了教授我们专业学识以及引领我们修行的老师之外,还有一类常被忽视的师长,他们有时会毁谤、谩骂、嘲讽我们,令我们心生愤怒与厌憎,但他们也是帮助我们修行的良师。

就像提婆达多之于佛陀,虽然在他人眼中提婆达多总是换着花样谋害佛陀,以致最终堕入地狱受苦。

但提婆达多却不以为意,反而自在安乐。对此,佛陀解释到“提婆达多是善知识,种种手段不过是方便帮助自己快速成佛。”

和每尊佛一样,我们都有自己对应的提婆达多,但在面对这些“冤家”时,我们又是否能够做到和佛陀一样慈悲平等,没有瞋恨呢?真正的修行便在与“提婆达多”的每一次交往之中。

第4种 -念众生恩-

种子种下以后,仍需要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对于佛弟子而言,众生就是我们菩提道上的甘露。

此处的众生既包括我们轮回六道的每一世父母,也包括为我们生活及修行提供帮助的一切众生。

佛经告诉我们,虽然一切众生都曾互为父母眷属,但就像自小远离双亲的孩子很难记住父母的样貌,不断轮回的我们也很难记忆起前世的父母。

对于那些在恶道受苦的父母眷属,除了佛菩萨外,唯有依靠最亲近的子女。过去我们因为不曾知晓而无所作为,如今幸有经书告知,自当发心广修善法并加以回向,早日让他们离苦得乐。

第5种 -念生死苦-

父母赋予我们身体,但这个身体却并不久长,一场意外便可能让生命成为过去,而要想从无常中解脱,第一步就是发心立愿、当下努力,毕竟“生死之外,再无大事”。

正如昔日梁武帝请宝志禅师看戏后,询问禅师观后感,禅师只说“不知”。面对不解的武帝,禅师第二天请来一位死囚一起看戏,并告诉他只要看完戏后,手中高举的水盆不洒出一点水,就能得到赦免。

戏曲唱完后,面对武帝询问戏曲如何,死囚只说顾着手中的水盆而无暇看戏,正是“生死是大,无暇他事”。对于佛弟子而言,也是如此,应当趁早发心修行,早离生死大苦。

第6种 -尊重己灵,忏悔业障-

第六种方法是时常反省自身。佛陀告诉我们“众生平等”,是因为佛和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

就像一块沉香木,识货者将其作为上等的香料,不识货者便把它作为烧火的燃料,如此岂非暴殄天物?

而要想善加利用,就需要发心忏悔业障。父母赋予我们的身体虽然能够修行善法,但也能够用来为恶造业,要想消弭罪业、改善恶果,便当发心忏悔,不姑息、不纵容。

第7种 -求生净土-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许多障碍我们修行的事物,帮助我们修行的要素也相对较少,因此佛菩萨以及祖师大德都指引我们往生极乐净土,从而见佛闻法,进一步修行。

《佛说阿弥陀经》中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培植福报莫过持名,因为佛号俱足万德,若能持念自然多福;要想增善则莫过发心,因发广大心而能修行六度。

因此若欲往生净土、离苦获乐,必须发心播下菩提种子,加之念佛之犁耕耘,道果自然增长。

第8种 -念正法久住-

最后一种方法是为报佛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等而希望正法久住。

佛教将佛陀涅槃后的时间线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段。其中,正法时期,便是我们相信、理解佛陀所说的法,并能依教奉行,最终成佛。

因此,虽然佛陀如今虽已灭度,但正如《华严经》所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只要我们能够发起菩提心,心里时时刻刻都依照佛所说的教法躬行实践,这也是正法住世。

而正法若能久住,则上述种种恩德自然能报、自身业障亦可消灭,净土当然亦得往生。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