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伊利创始人将牛根生“扫地出门”,郑俊怀心想:终于将这头“倔牛”赶走了,却没想到这是放虎归山。牛根生带着8个心腹离开后,创办了蒙牛。他们在没产品,没工厂,没市场的情况下,短短2年就把市值做到85亿,又用了6年,把蒙牛做成行业第一,成了伊利最大的竞争对手。这段发家史,现在看依旧精彩绝伦!
1958年,牛根生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家。
出生不久后,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抚养,他被父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户姓牛的人家。
这个新家庭虽不富裕,但给了他一个“根生”的名字,意寓希望他在新的家庭扎根生长。
养父是一名放牛人,这份职业虽然辛苦且不受人尊重,却成为了牛根生早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也让他与牛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牛根生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变迁。在他14岁那年,一场悲剧打破了他相对平静的生活——养母病逝,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痛苦。
养母的去世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无常和脆弱,然而不幸接踵而至,五年后,19岁的牛根生再次遭遇生活的打击——养父也因病去世。
这两次亲人的离世让他再次成为孤儿,面对人生的荒凉与无助。
尽管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牛根生的人生并未因此停滞。
20岁那年,牛根生成为一名养牛工,自此与牛结下不解之缘。五年后机缘巧合,他进入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工作。
牛根生凭借过人的才干与敏锐的商业嗅觉,在伊利集团内部迅速崛起,从一介基层员工晋升为集团副总裁,成为伊利初创时期当之无愧的头号功臣。
然而,树大招风,牛根生的权势越大,就越引发有些人内心的嫉妒和 不满。
就连董事长郑俊怀,对他也是爱憎交加。
眼看着在自己一手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牛根生,如今威望日盛,郑俊怀不禁心生疑虑:难道这头 "倔牛"想取而代之?种种迹象表明,牛根生在伊利的处境日渐艰难。
即便他去找郑俊怀摊牌、退 而求其次,最终也无法 扭转局面。
在 1999年这个不平凡的岁月,功勋卓著的牛根生,被伊利集团"扫地出门"。
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成为他余生难以忘怀的创伤。
怀揣创业梦想的牛根生,带领八位昔日伊利的心腹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公司。他们秉持着与牛根生共进退的决心,毅然踏上了创办蒙牛的征程。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他们面临着诸多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没有产品、没有工厂、没有市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令人惊叹的是,仅仅两年时间,蒙牛就创造了一个奇迹——公司市值达到了85亿元。而在此后的六年里,蒙牛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一跃成为中国乳业的领军企业,将昔日的东家伊利甩在身后,成为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蒙牛速度"成为了业界津津乐道的传奇,象征着中国民族企业崛起的力量。
昔日被伊利斥为"倔牛"的牛根生,如今却带领蒙牛成长为伊利最强劲的对手。
看到这一切,郑俊怀的内心想必也是五味杂陈吧。
当初擅自把牛根生"扫地出门",却不曾想到竟是放虎归山,如今伊利面临蒙牛的强力竞争,郑俊怀恐怕要追悔莫及了。
造化弄人,世事难料,行业沉浮跌宕间,不由得令人感慨万千。
2011年,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他不仅将蒙牛乳业发展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更成为了中国乳业的代表性人物。
然而,这一年,他决定辞去董事会主席的职位,由中粮集团的宁高宁接任蒙牛的董事长。
辞去董事长职务后,牛根生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开始了全新的慈善事业。
他成立了“老牛基金会”,并将自己在蒙牛的全部股份捐赠给了这个基金会。
“老牛基金会”的成立和运作,主要聚焦于教育、医疗和扶贫等领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项目,以帮助那些和他自己童年相似的贫困家庭。
牛根生相信,教育和医疗的改善能够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命运。
渐渐地,牛根生的商业影响力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然而,尽管他不再参与蒙牛的运营和管理,他创立并多年领导的蒙牛仍然承载着他的理念和精神。
在公众和业界的记忆中,牛根生与蒙牛之间的关系是解不开的结。
他的企业家精神和对社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名字与蒙牛一样,成为了中国现代企业发展史上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蒙牛告别创始人,牛根生为什么要辞任?》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