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寿贵
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博大精深,源渊流长。“巴代”是苗族特有的古代原始名词,其不仅在形式上作为苗族祭祖仪式的主持者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全面地记录和传承苗族的历史与文化的主要载体。由于苗族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甚至于连语言都都有极大差异的散居民族,从而形成了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任务只有由“巴代”这一主要载体来担任的这么一个特殊格局(事实)。历朝历代以来,巴代除了负责主持苗族的各种祭祖仪式活动而成为苗族民间信仰这一主流文化的传承者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巴代全面地记录和传承了苗族其余各个领域的文化(苗族文化)。
祭祀椎牛 吴延洪摄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大文化圈里,包涵有苗族各个领域(分支)的元素文化。她除了是苗族人性化祭祖、理念性祭祖这一民间信仰的主体文化(祭祀)之外,尚包涵有苗族的哲学(自然规律法则、行为准则、),易理(天文地理、阴阳刚柔、生克制化),政治(规款制度、血盟赌誓、自治),军事(行兵布阵、进退攻守),礼仪(理礼言行、和谐交际、婚丧贺悼、人格道德),文学(各种古老话、苗歌、神辞),生产(农垦围猎、织绣染缝、发明创造),生活(饮食服饰、医药卫生),文体(工艺美术、体育武术、声乐曲谱、舞蹈娱乐、鼓龙狮舞、
玩年庆节),繁衍(恋爱嫁娶、生育繁衍)等等有关苗族的生产生活,物质精神,从里到表各个领域的元素文化。因而,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成为了苗族文化的根和蔸。
蚩尤戏中的巴代 石开林 摄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祖先信仰成为其主体文化成份。在巴代所主持的祭祀大祖(椎牛)、元祖(吃猪)、族祖(九黎蚩尤)、寨祖(土地)、家祖(家先)、雷祖(敬雷神)、龙祖(接龙)、谷粟祖(敬五谷神)、傩祖(还傩愿)、师祖(各行业祖师)等祭祀活动中,通过在祖先信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各种仪式,使祖先的身影在活人的映象中从家祠神殿中走了出来,又回到了他们原先生活过的家庭,看护儿孙。使活人能在这种精神支柱下坚定和提高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的决心和勇气,并且用这种形式来寄托儿孙对于先祖的怀念。祭祖是历史的记录,由于这种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祭祀礼仪的文化含量极大而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成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纽带,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的哲学、理念文化在巴代所祭祀的理念性祖神的名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椎牛所祭祀的大祖神名号叫做“林豆林且”,这林豆便是宇宙规律和自然法则,而林且则是世间万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依附的准则。历代先祖之所以称其是大祖神,因为这规律法则和行为准则都是不可抗拒和不能违背的。同时,椎牛是苗族祭祖仪式中规模最大,耗资最巨,参与人员最多,举行的时间最长,故巴代的历代祖师将其称为大祖。(请参阅《边城文学》2007年第5期第59页之《从椎牛祭祀中去透视人类的原始文化》一文)
吃猪大愿 欧勇 摄
还有吃猪所敬元祖神,其神名号叫做“帕浪祝林,浓浪祝共。帕浪苟林,浓浪苟共”或“帕囊便门竹岭,吝囊便都竹共”。意译即是最古的女,最老的男。古道的女,老路的男。祭祀这最古的女,最老的男便是祭祀造化世间万类万物的两性元素----阴阳神,(苗语中对阴阳没有专门的称谓,从古到今都是用女男来代替的,苗语素有一词多义之说。)巴代的历代祖师们都将其称为元祖神。(请参阅《边城文学》2008年第5期第56页之《苗家吃猪所敬的元祖神》一文) 蚩尤把苗族人的哲学易理,逻辑概念以祖先的格式给固定了下来,并通过祭祀的形式代复一代地留传直到今天。从这些巴代所祭祀的祖神名号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苗族人心目中的自然哲理、逻辑观念。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的围猎、农垦文化具体表现在椎牛祭祀的法事仪式里。椎牛时,四处人群围成一大圈,如山野围猎之状。然后将牛系于活套之中,使其能够奔跑活动,代表猎物。椎牛人画脸涂面,再现原始人的嘴脸。牛椎倒后,分割四肢,让舅爷诸亲分别抬走,代表原始群体于山野直接分配猎肉,如此等等,都是原始打猎场面的真实写照。在椎牛跳鼓中要有栽谷种稻的法事仪式;在椎牛鼓舞中要有挖土种地,栽插收割的一系列动作;在还傩愿中有搬土地神,专门从事农垦劳作的仪式等等,这些苗族的农垦文化都包涵在巴代文化圈里。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的生有繁衍以及**文化,表现在椎牛跳鼓场合里和搬演傩堂戏子神等法事仪式中。在椎牛祭场里,男欢女爱,无需匿藏;模模掐掐,为所欲为;淫秽之词,不避羞耻;傩堂戏子,百般淫秽戏弄等等。在孕妇将产前,为了生产顺畅,人们先在门外摆上一把凳子,在凳子上摆一沓钱纸,再于钱纸上用一烧过一截的柴头棒压住,以此作为愿标来许保生神。到吃三早饭时,得先请巴代来敬这保生神之后人们才能进餐饮食。这些都是巴代文化所包涵的人类**,生育繁衍文化元素的体现。
资料图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的医药卫生文化,体现在巴代的仪式以及法水之中。在仪式中就有用手诀造化各种药物的作法;有坐在“东方山头,南方山尾,西方山中,北方山内”的“五方五位药公药母,药子药孙,药王药将,药草药树”神辞内容;有“阴药来医,阳药来治”的仪式行为等等。在治病疗伤的神咒法水中,就有“化刺水”、“消肿水”、“镇痛水”、“雪山水”、“止血水”、“鸬鹚水”、“接骨水”等等。历史上的巴代几乎都会药草,因而这医药卫生文化也是巴代文化圈里的成份之一。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的修造建筑文化,表现在苗师巴代雄在祭家祖(西向)仪式里的“起祖先屋”(纠标向)仪式中。在给祖先起屋时,巴代应用各种手诀和神咒,按照苗族特有的建造程序和方式进行修造建筑。有茅草屋、土坯瓦屋、木房等多种结构形式。还有在开天门、送亡师仪式里的“打先锋”法事中,也有相当完整的修造建筑法语和动作,这些仪式都完整如实地记录了苗族传统中的修造建筑文化。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的工艺文化,体现在巴代写、画、雕、扎、剪等功能里。其写功里包括文、疏、表、章、申、状、挂、联等,单说神联一项便有会意字联、组合字联、形象字联、汉字注音的苗语联等。以会意字联为例:比如中间的“中”字,其写法则是在“不”字下面并列加上“上、下”二字,以“不、上、下”三字共同组成一个字,这不上不下的意思当然是中无疑。再如在椎牛祭典中所书的苗语对联“能油能尼、最内最纵,向剖向乜、几叟吉研。”意译即是:吃牛吃牯、齐人齐众,祖父祖母、大喜大悦。在画功方湎则体现在宗坛神轴、神牌龙凰、神衣及围桌图案等方面;雕功则体现在傩头面具、道具法器等等方面。扎功体现在神坛、神具、牌楼等设置扎制方面。剪功则体现在吊晖吊挂、神钱纸马等一百余种花纹图案的纸剪方面。除了以上正宗的工艺内容之外,尚有有关的工艺如在玩年庆节上刀梯等大型法事中所配合的狮子龙灯等扎制工艺,因为这些都是在以巴代上刀梯为主题之下娱乐活动(指古代)。原则上都应该划归巴代文化圈内。还有苗鼓、苗歌也属这种类型,因为她们都是在巴代举行椎牛合鼓(古代的建鼓会、结鼓社)这个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产物(附属),原则上都是属于巴代文化圈内的一种成份。
还愿 欧勇 摄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的体育武术文化,体现在巴代在扮演傩堂戏子,特别是开山大将神等的仪式中。我们都知道,傩舞傩祭中的开山神是名骁勇强悍的武将,其神的扮演者必须精通苗拳和斧功等武术,一个较为出色的巴代在扮演傩戏子时,起码得精通三至五套的武功套路才行,如打“蚩尤拳”、踏“蚩尤步”、打“蚩尤棍”等等。还有,在古代玩年庆节中,在巴代在其家法坛祭师(管兵)或者在外举行上刀梯等大型仪式中,这苗拳苗棍等苗族武师和狮子龙灯,跳桌越角等体育武术,苗鼓苗歌,娱乐耍戏等都是跟在巴代穿街队伍行列的后面进行,主体上是在上刀梯这个大主题之下的各种活动,从原则上来说,都应属于巴代文化圈内的一种成份。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所包涵苗族的饮食文化,体现在巴代祭品行列中。在供药神(夏汝棍嘎)的供品中有五堆生粑,交牲打杀后要留五截生肠及血染了的皮毛合摆在上面,表示人类原始阶段吃毛吃血,生吃冷饮;上熟的食品都是用火燎水煮,不用煎炒;上熟的肉用竹签穿串,不用盘盛筷挟;椎牛敬九呈九献(袍纠散纠茶)中还要加献酸汤、酸菜;在祭祖的供品中有椿木尖炒蛋;膳鱼炒窝笋;竹筒饭;菌子地猫儿;冷水泡酸菜;麻米水豆等等。供品中的糯米甜酒和苞谷烧白酒以及古代造酒原根、造酒方法、封存方法和神辞中大量有关酒茶的内容等等,这些都是极有苗族特色的饮食文化。
欧勇 摄
在易经文化方面,展现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除了在神辞中反复提及的阴阳八卦、在踩九州差兵发马中反复脚踩履踏的九洲八卦图等仪式之外,在手诀中也有大量的包涵。巴代在打手诀之时,总是先要拍几下掌壳,紧接着才打出相应的各种手式(势)。拍几下掌壳这非常简单的动作便充分展现出了易经文化的深奥内涵:即上掌壳为天、为阳、为男、为刚、为乾,下掌壳为地、为阴、为女、为柔、为坤。这上掌动,下掌静的合拍几下,其意表示天地交泰,乾坤交合,男女婚配,刚柔适度,阴阳造化,紧接着所打出的手诀便是这阴阳所造化出的万类万物,这阴阳造化的易经文化核心理念就用这样非常简单的动作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这就是巴代文化玄妙精华。还有祖师诀中的十二生肖宫位,把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天地五行、十二生肖尽含其中。
手诀不光体现出了易经文化成份,而且还包涵有天文地理,自然文化。据初步统计,苗师巴代雄和客师巴代扎的手诀加在一起,有九百余种,这些手诀上符天文,下合地理,中应万物,包罗万象,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这样多的手诀全由巴代师教徒学,口传心受,代复一代的传承下来,直到今天。
展现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的服饰文化,体现在苗师巴代雄所披的紫色布条衣,所戴的马尾布条帽等法服中。这些布条衣、布条帽正是古老的苗族先民们在七迁八徙途中,在行走山林,穿过刺丛时被荆棘刺条挂烂了的衣帽的生动再现。还有,在巴代接龙祭祀仪式中的龙衣龙帽、金银首饰,在傩公傩娘身上装扮的苗族花衣花帕,在傩戏子所穿的各种各样的男女苗族服饰中等等,也充分体现出了在巴代文化圈里苗族服饰文化的精华成份。
资料图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体现在军事方面的内容更加明显。比如巴代的帅旗、角号、鼓锣、令旗、师刀、长刀、令牌、马鞭等等道具法器都是古代武将征战所用的器械。在巴代的手诀中有刀、叉、棍、棒、枪、炮、弩、箭、旗、号、兵、马、营、寨、哨、卡等。在巴代祭祀的兵将神员中有上坛七千将帅、下坛八万兵马、五营兵马、五哨兵将、五路五猖、天仙兵马、地仙兵将等。在仪式中有踩九洲、差兵发马、发旗发号、巡营查哨、冲营打寨、赏兵、收兵、法坛管兵等。这些有关军事治安的内容充分展示了苗族古代的军事文化。
在规款制度、理礼文化方面,展现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里的是吃血赌咒、凭神誓盟、条约条款等内容。在一村一寨或一方一处的人们为了保护本境之内的安全或维护公平之时,便会由巴代主持聚众商议条款并举行请神鉴盟仪式,通过这种神秘而庄严的方式来加重规款的份量、加强和巩固规款的实施力度。再若村民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则会奉请巴代来给主持吃血赌咒的仪式等。我们知道,古代的苗族是一个没有王化的民族,其中的公平公正,合解纠纷多由巴代所主持的规款制度来约束,规款制度、理礼文化自然也就是巴代文化圈内的成份了。
在音乐、舞蹈文化方面,活跃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内的成份也极为丰富。传说古代坐在黄河流域的上游71个滩、下游82个湾的诸多苗族部落(古老话将其称为71兄,82弟),当时就有71腔,82调之说。后来迁徙到了崇山峻岭的湘西这一边陲塞地之后,如今只剩下24腔,33调了。这些腔调全在巴代在祭祀腔调里传承,在巴代最常用来唱诵神辞的这24腔,33调里,每腔则传承了苗族一支或一系的音腔,每调则取用了一处或一地的音调。具体腔调和名称在此不便介绍,在以后的巴代音乐专题资料中再予祥述。
资料图
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内的音乐舞蹈文化领域里,除了腔调之外,尚有吹、打、歌、咏、舞等内容。别的暂且不说,单说这打击乐,巴代仪式中的打击乐曲牌就有70余种:如长声锣、九槌锣、鸣金、捻鼓、三通鼓、更鼓、两节瓜、凰朝阳、鬼挑担、路长引、狮子滚球、猛虎下山、阳雀洗澡、蜻蜓点水等等打法。在舞蹈文化中,就有播谷舞、农垦舞、迁徙舞、绺巾舞、筛盘舞、跳香舞、板凳舞、木杠舞、狮龙舞、火把舞等等,这些皆是巴代文化圈内的成份之一。
资料图
在婚姻丧葬文化方面,包涵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内的成份就有:婚姻文化中的卜择、认亲告祖(送件将向)、发亲(发秋)、新娘进屋(岁秋)、婚姻晏席中祭祖仪式(板岁)、各种古老话(见豆见便、见内见纵、求补求冬、江巴江玛、奈章奈萨、奈度奈树、)等等。丧葬文化中的祭灵(奈头)、掩棺(扣班)、论火把(奈周吼)、发丧中的留福驱灾(苟竹)、隔死神(兵昂)、入井下葬(良内)、寻灵归祖(土昂)等等。这些仪式翔实地记录和传承了苗族的婚丧红白文化。
在礼仪交际、公平分配文化方面,包涵在蚩尤所创的巴代文化圈内的内容成份有:“人请三次,神敬三道”(请神)、贺喜祝神,礼尚往来(贺祭)、“上神上座,下神下座”(安神)、“来有我请,去有我送”(送神)等等仪式。特别是三次三道这么一种礼节,不仅尊重了人神之格,也成为后来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观念的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苗族的三维(位)一体的哲学观念。
再如公平分配文化:巴代在祭祀中分配供品的时候,原则上在场的人每人一份,决不缺少。具体上则肠肝肚肺、心肾脾胃、前胸后膀样样俱全,每人一串(用竹签穿串),样样俱足,决不亏待任何一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蚩尤串,充分体现了苗族古代公平分配原则方式。这些礼仪交际、公平分配的原则方式,充分地尊重了人格道德,也是巴代文化圈内的成份之一。
除了以上所举的各种事例之外,尚有苗族的古老话、古老歌等也无不都是巴代文化圈内的一种成份。苗师巴代雄在椎牛祭祀中要讲说古老话(岔共尼),苗族古老话中有关开天劈地、万物形成、人类产生、发明创造、七迁八徙、椎牛合鼓、分姓氏宗族定居(江巴江玛)等等内容,都是巴代在椎牛祭祖当中必诵的一种神辞之一;有关规款制度、礼理等古老话也是由巴代所主持范围之内的神辞之一;有关丧葬古老话论火把(奈周吼)也是巴代仪式之内的神辞之一;有关姻亲古老话中的开亲结义、理宗告祖(板岁)也是巴代仪式之一。古老歌中有关配合古老话的内容,特别是椎牛、吃猪等有关祭祀性质的神辞歌,都是在巴代祭祀的场合中唱的,有的还得由巴代亲自来唱。苗族的古老话、古老歌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说,都毫无疑问的是巴代文化圈内的一种成份。
人们之所以说,巴代是苗族重要文化传承的大乘载体,她传承了苗族文化的原生基因,是苗族历史文化的活态化石,正是因为在巴代文化圈里包涵了以上所述的方方面面,这些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的文化元素,可以说在蚩尤所创的苗族巴代文化圈里都有包涵,也可说是从巴代文化圈里分流出来的。要想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研究苗族文化,不从巴代文化圈里下手着力是难以办到周全的。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李金沙、广林君、吴钧;审核:黄沙沙、尚欣、石群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和商用、转载请后台联系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值班编辑:18774305566】
►湘西花垣县苗族还傩愿文化初探
►掀起湘西苗族巴代文化的神秘面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