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拙,指笨或者不灵巧,通常用作形容一个人,笨拙、弄巧成拙,皆是其意。文题中所说的拙山,根据嵯峨的代述,并非有山却有其名,应是用通感的手法,去形容所描绘山峰的平淡无其。
也还有另一种说法,“拙”还有自谦的含义,比如拙笔。代入文题中,也可以理解为,画师对自己所做所画山峰的一种自谦行为。
夕笔下的拙山,通过嵯峨小时入画的感受描述,应是一幅盛夏的山水风景图,画中有“山峦叠起、卵石盈池、树影婆娑、飞瀑直下”等形象意境,而这也应是拙山尽起图最本真的、最直接的描述。
但画中的一处奇特留白,却给了“嵯峨”“老主持”“画师夕”三种不同的意境感受。
夕眼中的拙山图,作为画师的夕,根据文中描述,在她眼中拙山图是一幅“兴起而起,败兴而停”的作品,所描绘的就是这山,也就是这水,而被人所津津乐道的飞瀑下的数寸留白,也只是不想画了所留,虽然之后看了觉得这留白,留的很是得体,又有情趣。就如她自己所说,“(这画)如何理解,是看客自己的意思”,这句话也有未尽之意,她作为画师,所做所想,只是自己的意思,并不能说明这幅画的全部。

这层含义,将夕这种画外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是单指拙山图这幅画,夕的画外人性质指的是她对这幅画所表达的情感,不去理解、不去代入、不去体会,山就是我眼中的山,水就是我眼中的水,兴起而做,兴去而停,别作他想,与我何干。而如果夕的这种画外人性质,是体现在这片大地之上,则是表达的是一种超脱的意境,居于大山之间,坐看云卷云舒,天下纷争不忧我心,世间烦杂不扰我意,就如姐姐年后文所描述的夕形象,一个逃避现实的社恐患者。
嵯峨眼中拙山图,最为直接的描述是原文中“拙山尽起,便是画中天地,无限延展之意”,在嵯峨的眼中,这幅画是一幅“壮丽”的盛夏山水图,飞瀑下的留白,取的是无限延展之意。这里最为直接的应是体现,嵯峨心胸开阔,眼界高远。而通过全文对嵯峨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她赤子之心,内外无垢,心胸更是仿佛能包容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所以她看到的拙山,是壮丽的山水图景,她看到的留白,是飞瀑无限延伸的深远。
老主持眼中的拙山图,文中并没有老主持看拙山图的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老主持看拙山图的感受。
按时间顺序,先是文中夕所描绘的老主持还是沙弥时的遭遇。

在跟随夕的旅途中,在夕画拙山图的前昔。小沙弥遇到了一群遭灾的难民,那怕正常人见到别人遭灾受难,也会觉得心生同情,更何况是一个善良的小沙弥,只怕会和受灾的人一样,感同身受。在夕的描述中,小沙弥不顾自身生死,不管全身伤患,诚心祈祷二千余二十四次,这里的祈祷结合环境理解,应该是指传统佛家的超度,也就是说在这次遭遇中,小沙弥为二千余二十四人做了超度的法事。一个善良的人,见自己想救助之人,在自己身前一个一个死去,这其中所包含的心灵拷问,有谁能体会。
就如活动剧情中,对水中捞月的禅意解读,画中人遭遇画魉的攻击会死去,可第二天却会全须全影的复活,久而久之谁会在意这种死去,这种破坏。而相比于炎熔小队所面临的虚幻拷问,主持,也就是小沙弥,面临的是实现的拷问,救会死,不救也会死,那是否救之无用。就如捞水中月,求镜中花,只是自身一点心灵的慰藉,只满足自己。
“他只感到悲伤与不解”
有了这次遭遇之后,就有了之后,夕做拙山图的事。通过对活动中对夕的人物性格分析,夕本身还是一个善良且温柔的人,不管是黎,还是主持,还是嵯峨,她都给予的救助。由此可以推断,拙山图的创作原意,应该就是安慰身心倍受打击的小沙弥。
活动中写到,夕将这幅新作的画,命名为“拙山尽”后,丢给了小沙弥,这和夕一贯的帮人手法很像,“你领悟得了,那就可以得到帮助,你领悟不了,那就继续深陷其中”,大多数陷入深思的人,并不是需要别人的提点,而仅仅是需要一个能“自问”“自答”的机会,梳理出心中的念想,这里的小沙弥也正是如此。
而彼时小沙弥从这幅画中,所领悟的便是“拙山尽起”的“起”字。
“拙山尽”与“拙山尽起”一字之差,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拙山尽”中的尽,指的是全部、完结,整体简单意义来讲,就是这幅画将这座山画完了。但结合飞瀑下的留白,就显出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万物有始有终,生灵有生有死,思绪有起有伏,不能只求一幅画,而概括此山的全貌,也不能只求一个人,来承担世间的苦难,画名为拙山“尽”,却未画“尽”拙山。
但当时的主持,似乎没有理解上面这种含义,而是在“拙山尽”后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尽起”中的尽,应是指代全部。
如果说嵯峨看这幅拙山尽起图,像是站在山峰之上,看下方瀑布飞流直下,落入虚无,就仿佛感受到了飞瀑在虚无中继续流淌,体会无限延伸之意。
而主持看这幅拙山尽起图,则好似站在山脚之下,看上方飞瀑直下,落入虚无,顿觉眼前这座山仿佛身在云端,扶摇直上,落根于九天之上,这便是这个动词“起”的含义。
用较为理性的描述,便是嵯峨与主持坐标物与参照物的不同。嵯峨在山上,坐标原点为山,山不动,所以水动,水延伸至虚无,就如带有箭头的坐标轴,自然能体会出无限延伸的意境。
同理,主持在山下,坐标物是飞瀑,可以见水,却不见山高,飞瀑下流至虚无,无法落地,自然心中所见之“山”越来越高,直上九天。
水落不尽则群山尽起,这便是老主持当时所理解的画中意境,而这个意境给了当时的老主持什么样的启发,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
一是行为,老主持回东国后,收养孤儿创办寺庙,依然做的是救人之举,代表的是老主持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二是嵯峨的名字,嵯峨意为高山,是主持在嵯峨下山时给的名字,即是主持自己的内心写照,也对嵯峨的希望。
身在山脚,见水落不尽,觉群山尽起,一如人生苦难,见眼前诸事烦杂,便觉未来无望。但若向上行一步,则水退一尺,则山矮一截。亦步亦趋,如至山巅,则豁然开朗。
起是沙弥,尽是嵯峨。
以上,便是对活动剧情中“拙山尽起图”的简要分析。而对于罗德岛来说,救治感染者的梦想也像这水中捞月,也见这眼前诸事烦杂,也觉这未来苦难无尽,但若亦步亦趋,救一个,治一个,养一个,是否也能到达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