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张“铁头”突然发现河西的棉田里伸出几个脑袋,正朝着夹车路上张望。再仔细一看,棉株下露出黄色衣裳,而且有几支黑洞洞的枪口。

抗战那会儿,中国这地界儿跟炸了锅似的,到处是英勇的爷们儿和姐们儿跟小日本儿较劲。南通县有个张家沙,就在长江边上,那可是打鬼子最前线的地方。那儿的乡亲们不光自个儿家守得紧,还整出了一堆能写进故事里的英雄好汉。就说民兵队长张“铁疙瘩”和副队长张“硬骨头”,俩人那是杠杠的,顶呱呱的!

“国家好了坏了,咱老百姓都有份儿管!”——顾炎武(按现代大白话翻译)这场斗智斗勇的大戏里,咱中国老百姓那是拼了老命,各有各的招数守家卫国。特别是张“铁头”和张“硬头”这对活宝,他们的故事在村里传得跟唱大戏似的,热闹得很。“一人耍狠,万人颤抖”——《三国演义》那话改得接地气点,就是他们战场上的真实写照。这俩哥们儿,一个轻功了得,张“铁头”飞檐走壁,快得跟鬼影似的,成了抗日队伍里的“闪电侠”。另一个张“硬头”,那叫一个勇猛,每次冲锋都跟打鸡血似的,手里的机关枪一响,敌人就得抱头鼠窜,直呼“硬骨头”难啃!

话说抗战那会儿,南通县张家沙地界,有这么一段传奇。民兵队长张“铁头”,轻功了得,走路带风,落脚没声,是村里抗日的中流砥柱。副队长张“硬头”,那就是个“拼命三郎”,打仗不带怕的,总是冲在最前头,手里的家伙一响,敌人就得跪。鬼子跟伪军啊,那是对张“铁头”的名号闻风丧胆,老拿他老娘来吓唬他,想让他低头。可张“铁头”呢,嘿嘿一笑,回得那叫一个霸气:“想抓我?行,张家沙见真章,看谁先给谁开瓢!”这话一出,战友们那是一个个热血沸腾。

某天,鬼子玩真的了,调动金沙、骑岸的日伪军,分两路杀奔张家沙。张“铁头”那叫一个机智,一边指挥民兵带着乡亲们躲猫猫,一边自个儿也分兵两路,准备给鬼子来个惊喜。他自个儿带着一班兄弟,躲进了八总洋桥北边的坟堆里,就跟玩躲猫猫似的。等鬼子大队过桥,张“硬头”(嘿,这称呼也带劲儿)突然从坟头后面“突突突”机枪伺候,几个鬼子立马躺下唱凉凉了。鬼子们慌得一批,子弹乱飞,愣是找不着北。这时候,岸西边的民兵也来凑热闹,“砰砰砰”一顿排枪,鬼子前后夹击,哭爹喊娘地抬着尸体跑了。

另一边,张“铁头”又带着另一队人马溜达到了五家庄村口,分散潜伏。他自个儿大摇大摆进村,结果一不留神被鬼子包了饺子。张“铁头”心里头那个乐啊:“既然跑不掉,那就来场说走就走的‘枪林弹雨’旅行吧!”于是,他抬手就是几枪,几个鬼子应声倒地。鬼子一看,火了,拼了命地追。张“铁头”一溜烟窜进一家大院灶房,贴着墙根儿当起了壁画。俩鬼子闯进来,叽里呱啦叫嚣着:“你跑不掉的,投降不杀!”张“铁头”在暗处冷笑一声,双手握枪,“砰砰”两响,俩鬼子立马成了“壁画”的陪衬。张“硬汉”风驰电掣般窜出,一把抢过鬼子的弹药,打算跃上屋顶溜之大吉。谁料院外鬼子又乌泱泱挤进来,他只好脚底抹油溜回灶房,砰地一声关上门。鬼子瞅见地上俩尸体,叽里呱啦乱叫:“烧啊烧,炸啊炸!”于是房子就着火了,火跟风勾肩搭背,嗖的一下窜老高,房子咔嚓垮了,鬼子乐颠颠喊:“张硬汉成烤鸡了,炸飞了!”

正这时,“突突突,突突突”,机枪开嗓了,张“硬脑壳”驾到救队长。鬼子刚想回敬,嘿,火堆里子弹嗖嗖往外蹦,张“铁头”现身了!原来,鬼子围攻时,张“铁头”瞅见灶上仨铁锅一水缸,脑袋一热,铁锅一扣,水缸一钻。一听枪声密集,估摸着救兵到了,嗖一下又窜出来。

1944年春,一个黄昏,张“铁头”灰头土脸,领俩小跟班,从关帝庙沿着小道,急匆匆奔张家沙。下午,他和张“硬脑壳”副队长带游击队,在关帝庙那块地界,把西竹据点下来的日伪军给踹了回去。仗打完了,张“铁头”派张“硬脑壳”带游击队转移,自个儿则带着俩小鬼,满村跑组织民兵去了。走着走着,张“铁头”一瞅,嘿,河西那棉田里冒出几个脑袋,跟地里的萝卜似的,还往咱这夹车路上瞅呢。“刚打完仗,这肯定不是老百姓来串门!”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再定睛一瞧,棉叶底下还藏着黄衣裳,外加几管黑洞洞的枪管子。俩小鬼也眼尖,悄声喊:“队长,棉田有情况,抓活的去!”

张“铁头”二话不说,双枪一举,“砰砰”两下,跟放鞭炮似的。紧接着吼一嗓子:“一排长,把机枪往那杨树上招呼,准备开整!”俩小鬼机灵得很,大声应了个“得嘞!”张“铁头”又从腰间摸出手榴弹,咔嚓一拧,嗖的一下扔进了棉田。趁着烟雾缭绕,仨人跟兔子似的窜过小沟,直奔棉田,齐声大喊:“枪放下,咱不杀人,新四军待俘虏可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