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笺”,“簿(bao)",和"闪簿”。


不是滨州农村人不知三词指何物。

”稿笺”。
指用长麦杆子和麻绳编织的帘状垫子。
材料:"长麦秸”,麻绳等。
收麦时,选麦杆又高又粗,麦叶半黄半绿的地块,用镰刀贴地皮割下来(最大限度地用麦杆长度)拉回家或打麦场上,单独另放。

把长麦子一字形排开晒干,再用人拉碌碡来回压,然后抓把麦子使劲在碌碡上摔打脱粒(有点像南方在稻田里人工脱粒稻谷),摔干净的长麦秸收好拉回家备用。
“三夏“忙完(三夏指夏收:收割小麦油菜等,夏种:播种玉米大豆谷子高粱芝麻等。夏管:玉米大豆谷子芝麻苗期管理),小暑到立秋之间的“伏闲”(这时秋作物都长高了,管理少了,又值雨季,是一个多月的农闲期)。
”伏闲"期,就"打稿笺":
用三根木头支个H型架,找一捆麻绳(条件好的买尼龙绳),找十几块半头砖。
把备好的长麦秸放在阴凉处洒水变潮软化。
然后一把一把地放在架子上就用麻绳编织了!
“稿笺”是北方农村人夏天的最爱:
乘凉的好家什。稿笺透气吸汗隔潮,表面柔滑。中午晚上,村民们就扯张稿笺在阴凉处通风口躺下乘凉。
妇女们则趁伏闲,在稿笺上做针线活,早做棉被棉袄等等。(秋天太忙没空,冬天太冷冻手,所以伏闲期正是做针线活的黄金时段)。
晒粮食、衣物、棉花等等,稿笺是首选铺垫物。
稿笺的唯一缺点是不耐用,一般用两三年就破损了。


再说”簿“(音bao)。
是用秫秸(高梁杆)编织的帘状物,编织工艺和稿笺差不多。
"簿”很耐用,一般能用五六年。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几张簿。
晒被子衣物,晒棉花都用它。
晒粮食,则要铺上床单才行。
乘凉也可以,但太粗太硬,硌人痛,需铺上褥子才行。不如稿笺那么省事,光着膀子就可以躺上去。
家境好的人家,会用荻子(一种似苇似细竹的草木植物,茎杆细长坚硬而结实)打箔,用八九年以上。

最后一种是“闪簿“。
是用芦苇编织的帘状物,只要把长芦苇的叶子和苇絮去掉即可在架子上编织。
是用来盖房子用的。
北方以前盖平房,檩条上面就铺闪簿,讲究的人用苇席。
这活主要是一些勤快老头,利用冬闲,在背风向阳处支个架子,买长杆芦苇来,天气好就干一点。
编织好了拉到大集上卖,盖房子的会买。
一个冬天,靠这个活,大抵能把年货钱挣出来。

现在,这三种物件快绝迹了,也许再过十几年,就没人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