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参亦称“放山”,即采挖山参,俗称“挖棒槌”“拿棒槌”,这种说法是行业用语。长白山人之所以称人参为“棒槌”,据说,一是其形体略似捶洗衣服用的棒槌;二是希望挖到棒槌那么大的人参。

长白山采参习俗经过一千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交流、借鉴、总结和提炼,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业规范,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民间习俗。经放山人父子间、师徒间言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

长白山,茫茫林海,树高林密,沟壑纵横,野兽出没,遍布危险。进山寻参异常艰苦,危险性大,收获也没有定数,人们在长期放山实践中,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采参的集体组织——参帮。

在一组放山人中,必须有三个主要人物:一是把头,俗称头棍儿;一是压队的,俗称边棍儿;一是端锅的。大帮放山还有个腰棍儿,又叫挑杆的。这几个人组成“领导班子”,“把头”是一把手,边棍儿是二把手,端锅的是“后勤部长”。其他成员由第一次放山的初把儿郎和放山经验相对少的人员组成。

(1)“把头”

俗称领棍、头棍儿,是参帮的头领。据传“把头”称谓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来自满语“巴图鲁”。巴图鲁在满语中是“英雄”“勇士”的意思,与蒙古语的“巴特尔”同源。满族人将参帮头领称为“巴图鲁”,后来早期闯关东的山东人到长白山地区都是跟着满族人学习放山采参,所以“巴图鲁”用山东方言说出来就是“把头”。

第二种说法是:清朝为了垄断、控制人参采挖,早期设立官方采参,由一名官兵带领五位刨夫(挖 参的百姓)组成一个队伍,刨夫称带队官兵为“把头”,因为五位刨夫正好和手掌的五个手指数相同,五指攥起拳头为一把,官兵就是这一把的头儿,所以称“把头”。

第三种说法是:以前人们都睡大炕,无论是百姓家庭中或各行帮的工棚子里、旧时的大车店(百姓旅馆), 炕头都是给家里的长者、行帮里的工头等受尊重的人物睡觉的地方,炕头就是把着一头,人们就把睡炕头的人称为“把头”。

在过去,大的参帮过百人,都由“把头”一人管理,所以“把头”也不是谁都能当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把头”要具有威信,德高望重。既亲切善良,又恩威并重。

②“把头”会观山景,知道哪片山里会有人参。精通放山所有规矩、挖参技艺。

③“把头”能掌握、控制参帮人员情绪和调动大家积极性。

④“把头”会在大山里辨别方向,不会迷路。

⑤“把头”能应急处置突发事件,懂得如何应对突然出现的野兽。

⑥“把头”可以分辨出哪种野菜、蘑菇等食物可以食用,什么地方的水可以饮用。

⑦“把头”会一些简单的治病、采药知识,对毒蛇咬伤、磕碰所致伤口能及时治疗。

⑧“把头”懂土匪黑话,遇到土匪能交流,懂规矩。

⑨“把头”处事公平,凡事有担当,能协调好参帮内部矛盾。

⑩“把头”为带领参帮安全出入大山的保障,并带领大家有一个好的收获。

  (2)压队的

称为边棍儿,是参帮里“把头”的副手。放山是拉横排前行,两人之间距离以两根索罗棍子长度为宜,或根据山势和草木生长情况保持两人间距离一二丈远,以相互间看到人和听到索罗棍子上的铜钱撞击声为宜。“把头”按每人的情况来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在左边。从左往右依次排出二棍、三棍、四棍……最后一棍为边棍儿。

边棍儿由很有放山经验的人担任,平时处理日常事务,如“把头”外出借粮或临时离开参帮时,边棍儿临时代替“把头”行使职能。放山时,边棍儿得兜住山,控制好队形,防止中间趟子里的人员落了后,防止有人跐出趟子迷路,离边棍儿近的人员出现任何情况,边棍儿能最快地做出应对。

在压山(寻找棒槌)过程中,边棍儿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打拐子”,即留记号,一走一过的地方,折断一根树枝做记号,没有树枝就拽把草放在显眼的石头或倒木、大树杈上,一边走一边“打拐子”,控制压山的边界和范围,因为压山是按顺序一片一片地压,排坡走,“打拐子”留记号是防止走重复路。

(3)腰棍儿

大的参帮在排棍儿时设一腰棍儿,又称挑杆的,就是在队伍中间的那个人,是参帮中的三号人物。有些地区把挑杆的和腰棍儿分别称呼,把队伍中间的人全称为腰棍儿,规矩不同,意思是一样的。腰棍儿也是由经验丰富的人担任,拿放山人话说,能把杆挑起来的,类似扁担的作用,两头兼顾,力量均衡。挑不起来,拉出了兜,有人就会跐出趟子,挑杆的腰棍儿负责拉住趟子。

(4)端锅的

端锅的是“总后勤部长”,为参帮做饭,负责参帮的食品安全。要会识别各种野菜、蘑菇及浆果。端锅的人品要绝对正直,不能有私心,是大伙信得过的人。更要有一手好厨艺,因为放山人进入深山老林,按放山规矩只能带煎饼、小米和咸盐,其余的就要靠山吃山了,如何让钻了一天草丛的参帮弟兄吃得香吃得饱,在没有其他佐料和油(放 山不许带油和肉)的条件下,对端锅的做饭水平是一种考验。

端锅的工作职责如下:

①端锅的每天起早贪黑打水、捡柴、采野菜、做饭,比其他人都起得早、睡得晚,白天除了准备伙食,还要在戗子(参帮睡觉的窝棚)周围寻找棒槌(人参)。饭做好后,放山的兄弟没回来,端锅的绝对不能自己先吃,白天也不能躺着睡觉。

②端锅的要在天黑兄弟们下山前,点好火堆,让兄弟们烤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取暖去潮气,柴火不能乱扔,都要顺着放,取“顺当”之意。火堆点着后,得一直燃着,不能灭。点火堆还能驱蚊虫,放山都在七八月份,山里的蚊虫多,门口燃上火堆,蚊虫飞不进来。深山老林里,潮气较大,夜里“把头”轮着叫大伙儿起来烤火,以免受潮生病,一夜得喊三四次,火堆还具有防止野兽侵袭的作用。

③端锅的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如果上山的弟兄们到天黑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回到戗子,有可能是在山上走麻达山(迷路)了, 天黑找不到回来的路,端锅的要把锅里的饭盛出,用硬木棍用力敲锅,即使锅敲漏了也要让兄弟们听到。如果敲锅没有人听到,端锅的就要把火堆用木棒挑起,火苗会窜起很高,让迷路的兄弟们看到。

(5)初把儿郎

初次放山没有放山经验的年轻人称为“初把儿郎”或“雏把儿”。压山时初把儿郎排在队伍中间,两边由“把头”、边棍儿和腰棍儿保护着。“把头”还是很喜欢带领初把儿郎放山的。初把儿郎放山,什么都感到新鲜,精神特别集中,比较听话,虽然经验不足,但一看到就往往是大货。

拿到大货,棒槌包由初把儿郎来背着,年轻的新手应该多出点力也属正常。拿到五匹叶由边棍儿来背,六匹叶必须由“把头”来背,因为太难得、太珍贵了。在长白山区,能挖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初把儿郎能克服重重艰险,放几棍山,也就慢慢成为放山的老手了。

来源:通化发布

编审:晨晓

总编:王兴科

监制:李珺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