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茼蒿该如何栽培技术,以及采种技术,值得一看
茼蒿别名蒿子杆。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已有9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菊科1~2年生蔬菜,山东半岛地区栽培较为普遍。茼蒿以幼嫩的茎叶供食用,可炒食、凉拌和做汤。其营养比较丰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茼蒿中含有一种挥发性的精油,具有特殊的清香味。它的根、茎、叶均可药用,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清痰等药效。

茼蒿生长期较短,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易栽培;可以排开播种及作抢茬菜种植,也可用于间作套种,在丰富蔬菜市场供应上有一定作用。

(一)生物学特性
1.植物学性状
茼蒿的根为直根系,主、侧根有明显区别,但根系不够发达,主要根群分布在土壤表层。茎圆形,肥嫩,浅绿色;基部叶腋能发生侧枝,可多次采收。叶长椭圆形,具2-3回羽状深裂;叶绿色,叶肉较厚。头状花序,着生于主茎或分枝的顶端。单花花冠舌状,黄色或黄白色,似单瓣的菊花,也有重瓣的。以自花授粉为主,也可异花授粉,不同品种采种时应注意适当隔离。种子属植物学上的瘦果,有楼角,略呈倒梯形,皮褐色。种子千粒重1.6~1.8克。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茼蒿为半耐寒性蔬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热,也不耐严寒。生长最适温度为18~20℃,29℃以上生长不良。12℃以下生长缓慢,可耐短时间0℃左右的低温。主要适于春、秋两季栽培,秋季生长期较长,产量较高。荷蒿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较耐弱光;属长日照作物,在较高的温度和长日照条件下开花、结实。茼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保水、保肥的壤土,pH值5.5~6.8最适于其生长。茼蒿生长期间,要求经常保持湿润,并适当追施速效氮肥才生长良好。
(二)类 型
茼嵩分大叶种和小叶种两大类型。大叶茼蒿叶片宽大,叶缘缺刻少而浅,叶肉厚。嫩茎短粗,香味浓,品质好,产量较高。抗寒性差,较耐热,生长较慢,生长期较长。小叶茼蒿叶缘缺刻深,叶子细碎,产量较低。但其较耐寒,生长期短(生长期40~50天)一般亩产在1500公斤以上。山东省各地主要栽培小叶种。

(三)栽培技术
茼在山东省各地春、夏、秋均可栽培。但夏季栽培品质差,产量低。春播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可排开播种,分期收获。秋播可在8~9月间排开播种。
茼蒿实行平畦栽培,可条播或撤播。春播时,为使出苗快而整齐,多经浸种催芽后再播种。浸种催芽的做法是:播种前3-5天,将种子用温水浸泡24小时后,捞出稍晾一下,再放在瓦盆或其他容器内,上面盖上湿布,然后置于15~20℃的环境中进行催芽。1-2天用清水将种子淘洗一次,防止发霉。种子发芽后采用湿播法播种,即畦内浇底水,水渗后播种,然后覆土1厘米。播期较晚时,可直播干种子。秋播时,可以催芽湿播或干籽直播。每亩用种量4~5公斤。播种量大,密留苗,生长速度快,并兼有软化作用,可改善品质。

播种后,在幼苗出土前要保持畦土湿润,以利出苗。出齐苗后可减少浇水次数,保持畦面见干见湿。1~2片真叶期进行间苗并拔除杂草,使幼苗间距达到4厘米左右。生长期间,追施1~2次速效氮肥,并及时浇水。当株高长到20厘米左右时,即可开始采收;如果收获太迟,植株茎表皮易老化,降低品质。欲多次收获,可于主茎基部留茬收割,并进行追肥、浇水,促侧枝再生,20~30天后可再收获。

(四)采种技术
茼蒿在山东省各地一般是春播采种。3月上旬播种,2~3叶期间苗,株、行距各10-12厘米。间苗时,注意拔除劣株和早抽墓的植株。在植株生长前期要适当控制浇水,避免后期倒伏。可配合进行中耕松土保埔。待侧枝出现花蕾时,进行追肥、浇水,每亩可随水冲施硫酸铵10~15公斤,促花蕾生长。开花期间,浇水也不宜过多,保持畦面见湿见干。
种子成熟前再减少浇水次数。茼蒿是主茎上的花序种子先成熟,侧枝上的花序种子后成熟。因此,采种应分次采收。一般是花序上的瘦果有1/3变为棕褐色,为采收适期。每亩产种75~1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