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苛政胜于虎的秦始皇,和大秦帝国,客观公正准确六个字

欢迎朋友们来看《龙观历史》,上几期的文章当中,老龙和大家说了说秦始皇在创立大秦帝国,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同时往北往南发展,开拓国家疆域,扩大统治范围。大规模地修建宫殿和陵墓,使自己及子子孙孙享受这无上奢荣,还要寻求长生不老的药物和技术。如此种种却是坑苦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将他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死伤者不计其数,人民受到的剥削压迫已经到了极端的状态。

老龙将在本期图文当中还要说一说秦始皇的大秦帝国的种种苛政以及如何评价问题。本文再用一句话来形容秦始皇嬴政和他的大秦帝国,叫做“苛政胜于虎”,要想知道秦始皇和他的的大秦帝国的苛政是如何胜于虎,就请大家跟随老龙一起走进大秦帝国的苛政去看一看!

01 如何看待秦始皇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对于秦始皇这一整套除旧布新承先启后、建立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重大措施,我们知道都是在他当皇帝以后这短短的12年当中,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进的。它说明刚刚夺得统治权力的新兴地主阶级“是生气勃物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选集)合订本第1088页)秦始皇正是代表这个阶级的利益并在其全力支持下,才能以使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创这些前无古人的大事业。

与此同时,由于封建地主阶级是依靠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群众起家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地主阶级的残暴狠毒,早在秦帝国时就表演得相当充分,秦始皇在体现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性方面,也同样是很突出的。

02 在向北防御和往南发展中,百万大军对全国民众的负担深重。

秦始皇北伐匈奴,修筑起万里长城,蒙恬率领的30多万大军在冰封雪飘的北国艰苦战斗10多年。秦始皇南开五岭,凿通灵渠,屠雎带领50万大军长年戌守奋战在酷暑卑湿的南土。

北伐的戍卒,大体上10个人当中要死掉六七个;南征的大军,伤亡总数达几十万。不仅如此,这近百万大军的军需给养补充供应,在当时更是一笔极为沉重的负担。

那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多一点,交通运输主要依赖人力畜力,支持南北两边这样远程的转输,据说沿途消耗竟相当于所运物资的数十倍。不仅男子被征调去成守,妇女也被遣发搞运输,由于过度劳累不堪折磨吊死在道旁树上的人,沿途随处都可以看到。真是成守的战死边疆,运输的倒毙路旁,民众一被征发上路,就等于被处死刑。

从祖国整个历史发展来看,这些固然是功在万世,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将近百万人的这两路大军当年的遭遇却是异常艰辛。这对于广大劳动人民又是何等严重的灾难!

03 秦朝统治时期,赋税数据触目惊心,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这些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庞大开支,远远超出了当时国民经济所能支持的极限。据汉初的人估算,秦时赋税为古代的20倍,徭役为古代的30倍,老百姓收入的2/3都被官府剥夺去了。农民不仅要向政府交纳粮食,连不秆也规定了缴纳的定额。“云梦秦简”有一些秦国的“田律”,其中一条规定:按每户所领受的田地面积计算,不论已耕种或未耕种,每百亩照交饲草3石(每石120斤,约合60公斤),不秆2石。

所以古书上记载秦王朝“入刍藁”是确有其事的,官吏还亲到民家按人头计算催为了从老百姓身上压榨出这力所不能胜任的超额贡赋,惟一的手段就是暴力,就是严酷苛虐的刑罚。

04 看千奇百怪的刑罚,更是让人心惊胆颤,百姓没有活路。

据记载,秦始皇统治时期,仅只死刑就有赐死(强迫自杀)、枭首(砍头)、绞、戮、坑、定杀(沉水溺死)、腰斩、剖腹、凿颠、抽胁、体解、砥(同磔zh∈,割裂肢体)、烹(放到锅里煮死)、车裂(五马分尸)、戮尸、夷三族(全家亲属一齐杀光)、具五刑(犯人备受刺面、割鼻、断趾、鞭笞、枭首等各种酷刑)等种种花样,其他肉刑、徒刑、流放、苦役等等名目就更多了。

又还实行残暴的“连坐法”,一人犯罪,全家甚至亲戚邻居都可能受牵连。而且赏罚随心,草菅人命,根本不依据什么法律条例。

我们试举几件事为例。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东郡(今山东河南邻接处)掉下一块陨石,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秦始皇派御史去清查,没有问出个结果,便不分青红皂白,把陨石附落处周围的居民全部杀光。不仅随意屠杀民众,对待官吏也很严酷。

有一次秦始皇在离宫内的山上望见丞相李斯随从人员众多,不大高兴。有人悄悄告诉了李斯,于是李斯急忙减省了随从的车马。秦始皇发现了这一变化后生气地说:这一定是我身边的侍从官员走漏了消息,但经反复审问也没有人招认。是秦始皇就下令把当时在场的侍从官员一律杀掉。

甚至他渡江遇到风浪,也要怪罪水神,派了几千刑徒把神祠所在山上的树木全部砍光以示惩罚。上行下效,一个小小的范阳县(今山东梁山北)县令,就可以在范阳县内“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史记张耳陈余传》)。简直是作威作福,无法无天。

05 面对秦朝苛政及压迫,人民不断起来自觉反抗。

所以晁错指出秦末的弊病正是上面“法令烦惨,刑罚暴酷,轻绝人命”,于是“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汉书·晁错传》)。这样疯狂镇压的结果,使得每年判刑的案件以千万计,弄得监狱像市场那样热闹,服刑的人充塞道路,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在秦始皇统治的最后几年,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小规模的反抗活动早在各处发生了。

如像在骊山陵墓作苦工的刑徒英布,就同这几十万刑徒中的“徒长豪杰”联络,率领一批徒党逃亡到江中,树起了反抗的义旗。彭越也在巨野泽中纠集一些渔民起来造反。刘邦在放走他负责押送去骊山作苦工的刑徒之后,曾结合群壮士隐藏在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等待时机。其他各地也还有许多反抗暴政的人民纷纷“亡逃山林,转为资贼”以致“群盗满山”。

甚至连首都咸阳也并不平静。秦始皇三十一年,始皇穿着便衣带上四名武士在晚上悄悄出来走动,就在兰池碰上了“盗”,以致处境十分窘迫。多亏武士们拼命格斗才储幸跑脱,事后还在关中大规模查了20天。此外还有不少六国的旧贵族、野心家躲藏在各个角落等候时机,企图利用人民的正义反抗斗争达到他们报仇雪恨以至复辟的愿望。所以,秦始皇实际上是坐在火山口上,各种矛盾都在酝酿、激化,等到秦始皇一死便总爆发出来。

06 历史上的学者大家们上如何评价秦始皇及秦帝国的?

第一位记述秦帝国事迹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曾经正确地评价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史记六国表序》)就是说,秦帝国的政策法令是很严酷暴虐,但它处在大变动的时代,适应了历史发展的统一要求,其成就也是很巨大的。

司马迁还指出:有些学者由于看到秦代历史短促,就不去考查它的来龙去脉,反而讥笑它,不敢称述,这是很可悲的。鲁迅先生也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般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

司马迁认为可悲的那些学者,正是鲁迅先生斥责的帮闲们,他们当然不可能真正认识秦始皇。有些议论甚至是颠倒黑白,比如大肆攻击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措施之类现在你们可以看得很清楚,秦始皇并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是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所作所为正好反映了这个阶级的愿望、要求和特性,在正反两方面都是这样。

可以说,2000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利弊,在秦帝国的15年历史中就开始集中显现出来,2000年来封建帝王的历史功过,在秦始皇的身上也演示得淋漓尽致。

07 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秦始皇及秦帝国,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历史的要求。

秦帝国昙花一现的历史是值得深思的。正由于适应了人民的希望、时代的要求,秦始皇才能在征服六国、统天下、巩固边防的战争中建立他赫赫的武功,在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等保证统一的措施中推行他郁郁的文治。这时他不愧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生气勃勃的真老虎。

但是,当他把这一切都作为他个人的天才创造,幻想自己是无所不能,可以为所欲为,从而肆无忌惮地压迫剥削人民,他就破坏了自己赖以成功的力量的源泉,推毁了自己事业的基础。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他的反面,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拦路虎,同时也就转化为一只纸老虎。这时候,簇拥他上台的历史潮流也就很自然地又把他抛在了后面。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规律。

总而言之,秦始皇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专制独裁的暴君。他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什么随意创造历史的“天才只不过是服从历史规律摆布、遵照他的阶级本性进行活动的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

对于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进步措施,我们给予肯定的评价,同时也如实指出,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是历史的需要。

对于他横暴压迫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我们当然要揭露批判,并且认清这就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阶级本性的集中表现。

谢谢朋友们阅读《龙观历史》,您对老龙在文章里的观点以及对秦始皇及大秦帝国的评价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如果您喜欢老龙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和收藏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