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曾严重发生,与其发病后临时抱佛脚,哪如播种时规避好
导读:小麦锈病2020年春天曾在西南、汉水流域和黄淮南部等麦区大面积严重发生。锈病作为危害小麦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麦农与其在小麦锈病发生后采取临时性“抱佛脚”的喷药防治措施,不如在播种时就想办法加以预防规避的好!

▲ 长势良好的小麦
农谚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的麦子正当时”。眼下的寒露时节,也正是不少麦区冬小麦的适播时期。在这又一个冬小麦播种季开始的时候,相信大家对今年春天在西南、汉水流域和黄淮南部等麦区严重发生的危害小麦生产的锈病肯定记忆犹新。当时的情况是,截至3月17日,湖北、陕西、河南、安徽、甘肃等9个省72个市303个县(市、区)的麦田见病,发生面积1028万亩,比早前的一周分别增加了1个省、13个市、45个县和58.9%的发病面积。2020年小麦锈病的发生面积比2017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加了64.7%和4.3倍,是近10年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
预防小麦锈病应该像预防任何农作物的任何病害一样,需要从播种或者是育苗时入手开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也才能事先筑好预防发病的“篱笆”,避免或减轻病害。因此,在眼下的冬小麦播种季节,了解和掌握一些有关小麦锈病的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 生有锈病的小麦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三种,分别是由秆锈病菌、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的。小麦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小麦发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其中叶锈病的发生范围、发生率以及为害性在三种病害中最高。小麦锈病发生后,一般减产5%——15%,严重发生的麦田减产可达50%以上。
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为褪绿色小点,发病不久即会形成椭圆形、橘红色、不规则、散生的孢子堆,一般不能穿透叶片,只在小麦叶片的表面发生。小麦叶锈病病菌孢子成熟后,表皮开裂一圈,散生出橘黄色的夏孢子。小麦叶锈病的冬孢子堆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暗黑色,扁平,成熟后表皮不破裂。小麦叶锈病病原菌萌发侵入的适温为15——20℃,发育适温为17——22℃,湿度不低于80%。

▲ 小麦叶锈病
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为褪绿色条斑,发病不久就会形成橘黄色的夏孢子堆,在叶片表面沿叶脉纵向排列成行,成熟后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条锈病的冬孢子堆扁平,短线状,经常是数个连在一起,埋伏在叶片的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小麦条锈病病原菌萌发侵入的适温是9——13℃,发育适温为17——20℃,湿度不低于80%。
小麦秆锈病发病初期为褪绿黄斑,发病不久即变为长椭圆形铁锈色粉疮,成熟后表皮大片开裂并向外翻起,散出大量铁锈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麦秆锈病的冬孢子堆长椭圆形,黑色,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黑色铁锈,即冬孢子。小麦秆锈病病原菌萌发侵入的适温是18——22℃,发育适温为20——25℃,湿度不低于80%。

▲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当平均气温高于—6℃时,病原孢子既能越冬,一般年份随气流由南方传入北方。冬季温暖多露,病菌不但能顺利越冬,而且还能不断蔓延。小麦叶锈病也可以在小麦秋苗上越冬。小麦秆锈病与小麦条锈病大体相同。三种锈病均以夏孢子世代在以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并完成周年循环。在各自适合的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小时之内开始萌发。小麦叶锈病和小麦秆锈病的夏孢子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叶片上的气孔后形成压力胞,粘牢在气孔上,钻入气孔,而后在气孔下腔处膨大并长出侵染菌丝,侵入小麦叶片的细胞内寄生生活。小麦条锈病的病菌夏孢子从小麦叶片的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并不形成压力胞。

▲ 小麦秆锈病
从预防和规避的角度讲,防治小麦三种锈病最基础也是最好和最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在小麦播种前对待播小麦种子使用药剂拌种。拌种时,每100公斤小麦种子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克。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掌握用量,用量过多和浓度过高会影响小麦种子出芽。当播种出苗后的小麦田间显现发病苗头,出现发病中心时,可选择使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药剂及时喷雾防治。
小麦锈病发病后防治的策略和要求是,“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麦田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要抓紧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麦田在区域防治上的全覆盖。

▲ 已近蜡熟的小麦
以上就是本次关于“小麦锈病曾严重发生,与其发生后临时抱佛脚,哪如播种时预防规避好”的知识分享,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乡村萤火虫”,查看和分享更多的三农知识干货,我也会持续输出。谢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