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胜利的本质是什么?

#孙子兵法胜利的本质是什么?#

开始阅读孙子兵法,一开始由于“功利”思想,开始拜读《孙子兵法》,曾经会背《孙子兵法》十三篇。

读着读着,被孙武老师“博爱”思想所影响,最初的功利之心逐渐消除,变成了真正的喜欢和崇拜,为了了解实情,2018年国庆去孙武老师写作地—“苏州穹窿山”,顺带参观了“孙武文化园”,接着去了老师故居—山东惠民县,游览“孙子兵法城”,一番学习下来,内心小有波澜。

基于以上,为达到“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借知乎平台和此问题,从“取胜理解,取胜之道、取胜之术”三个方面去阐述《孙子兵法》核心—“如何取胜”。


一、关于取胜

许多人对孙子兵法有误解的原因之一是对取胜的误解,而我认为误解有主要2个层面:

l 心智模式导致的竞争思想

《孙子兵法》写于战争年代,同时我们过往的文化、环境、语言逐渐占领我们的心智,因此我们对于取胜的理解通常是“通过竞争/战争打败对手”,而我认为《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取胜含义为“目标达成”,我再强调下是“目标达成”,而竞争只是手段。因为战争是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的,而《孙子兵法》之所以广为流传,正式因为此军事理论站在了更高维的角度去思考,即政治和经济,而非以军事论军事,所以达成政治和经济结果是目标,战争只是实现手段中的一种而已。

关于对孙子兵法的误解,不仅仅是取胜的理解,此外也有:

《孙子兵法》等同于三十六计,会让我们变得势利,奸诈;

《孙子兵法》取胜关键在于计策,比如“诡道也”;

《孙子兵法》会让我们懂得作战的奥妙,怎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真正多读《孙子兵法》的人,都会认为孙武老师是一个博爱之人,他不是教你怎么通过作战技巧让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百战百胜”。恰好相反的是孙武老师提倡怎么通过“以多胜少,以强胜弱”的方式取得胜利,强调一遍,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孙武老师希望统帅能做到“不战、慎战、止战”,因为战争需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民众,敬畏生命。他首先提倡的是如何“不战而胜”,然后才是“以战取胜”的方法获得胜利。读完过后,我把《孙子兵法》分为1个中心,2种胜利:

围绕中心——合于利而动,不和于利而止

第一种胜利——不战而胜

第二种胜利——以战取胜

孙武老师最提倡的胜利是不战而胜,然后才是以战取胜。他认为以攻打别人的方式去作战,不能达到全胜,即开枪之后没有赢家。围绕“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思想来讲,孙武老师认为“不战而胜”的方法才能让利益最大化。

所有的“战争”和“竞争”都是围绕利益,目的都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长久的竞争和战争并不能让利益最大化。

那么从《孙子兵法》原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孙武老师“不战而胜”的核心思想呢?

体现1:如“谋攻篇”中下文,原文如下。大致含义“要使全国投降为上策,通过攻打国家让他国投降就没有全国投降好了;百战百胜并非最好的将军,不打仗就能取胜的才是最好的将军”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体现2:如“作战篇”中下文,原文如下。翻译为“作战需要花非常多钱,即日费千金,会让民不潦生,会让诸侯乘虚而入,作战在于快,不在于久!”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

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

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

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体现3:如“谋攻篇”中下文,原文如下。翻译“最好的作战方式首先是通过谋略取胜,比如离间主战派与一国之君的关系,让其放弃作战;其次才是靠能说会道的人斡旋在诸侯国之间,靠游说伐交取胜;最后的作战方式才是攻城打仗,而攻城打仗所需要准备的器材又需要很长时间,长期的准备又会让将领和士兵愤怒而丢掉锐气,士兵作战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还未攻下的,则是很大的灾难。”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

,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

此攻之灾也。

体现4:如谋攻篇中的下文,翻译“善于作战的将领,取胜不是靠作战;夺取城池不是靠强攻;夺取国家不会很长时间;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国的方式去争夺天下,因此才能做到自己不损失,而利益还可以保全,这才是作战的方法”

4、如谋攻篇,孙子曰: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以,《孙子兵法》提倡“不战而胜”的思想才是取胜的上层思想,古代社会,《孙子兵法》认为,“不战而胜”的可以靠“伐谋”“伐交”达成。那现代和平社会的取胜关键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反思下清朝落败的根本原因。

本质上是传统文化让中国在农业社会极度文明,而正是这种文明让我们落败,因为这种文明获取认知的方式在于归纳、总结,即经验主义,我们提倡从生活中总结,比如四大发明。而西方社会获取认知的方式是先假设,然后进行逻辑推演和证明;牛顿定律、相对论无一不是说明。所以为什么说中国没有创新,而西方擅长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文明不同。认知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生存所发展所导致的底层文明不同。

大师王东岳说过一句话,任何学说、真理都是暂时性的逻辑自洽,因为只需要满足当下人类生存即可,但工业革命到来后,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儒家、道家学说已经不足以满足中国当下进步生存的需求,才导致了清朝的落败。

因此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取胜之道在于,我们首先得打破我们原有文明的思考方式,然后才会冒出来源源不断的新人才,人才创造更好的制度和真理,人才再创造制度培养、运用“人才和真理”,然后靠人才去发展好的经济,经济好了再加大教育投入和军事投入,教育投入就会吸引别国越来越多的人才,别国的财产也会流到本国;军事的投入也能保护好自己的财产。与打仗相比,这不就是“不战而胜,乃全胜”的思想嘛?

这里做个感谢,感谢那些努力改善抨击传统文化并致力于改善传统文化的机构和作者,避免广告嫌疑,我就不说机构了,这个感谢并不违背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心,因为《孙子兵法》的胜利也是因为当时孙武老师在认知方式上的胜利。

二、围绕“不战而胜,以战取胜”的逻辑,哪些是取胜之道呢?

通过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我把取胜之道分为二层,实力层和条件层。实力层指两军的经济、后勤、将帅等。条件层指作战时所处的环境、天气、地域等,即取胜之道在于实力本身以及对作战条件的应用。

1、“道”

《孙子兵法》认为取胜的核心首先在于“道”,我把它翻译为“作战目的”。《孙子兵法》认为正确的道能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即上下同仇敌忾,很多国家作战前都会通过媒体去煽动民众对敌国的愤慨,从而提高战争取胜的可能!所以取胜的核心在于“民众是否支持作战,作战的目的是否符合国家利益,符合大道、正道”。

关于作战之道,孙武老师对“作战目的”做了特别的叮嘱,原文如下。什么意思呢?他强调作战的目的,即道不应该是个人恩怨。需要将帅做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而一定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如案例:刘备为关羽报仇,害蜀国落难,痛失好局。

火攻篇原文:“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我们生活、职场都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对人不对事,有的人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的人我们最好别惹,对事不对人的人我们一定要多原谅,多沟通。

2、“将”

古今中外,将才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孙子兵法》极度强调将帅才能,孙武老先生认为,将帅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同时也讲述了那些人不适合做将帅

具备:取胜需要指军队的指挥者是否有才智、诚信、仁爱、勇敢、威严等条件。

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警惕:将领要避免性格上有弱点,即“五危”。简单的讲,有勇无谋,可用计杀;容易愤怒,可以用激将法;太重视廉洁,面子,忠心,可以侮辱;太爱护民众,可以骚扰民众,或者被民众所牵累;总之,要有大局观

原文: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

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1]

具备:将领需要责人而任势,即营造必胜的态势。打仗是需要士气的,士气来源于将领营造了必胜的气势,气势可源于军队内,也可以源于自然物。商业也一样,公司太需要气势,特别是销售团队的管理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

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

,方则止,圆则行。

具备:取胜需要将领“论功行赏”,不赏则危也。即需要具备激励手段

原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具备:将领需要做到打仗不是为了“名声、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原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具备:将领需要做到爱护自己的士兵,同时淘汰不可用的士兵

原文: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具备:将领需要对某些军事行动保密,让士兵不知道真实的军事意图

原文: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

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3、“法”

《孙子兵法》认为,取胜的关键之一在于法,即军队编制、军需物资的管理。而“法”的目的在于作战的时候不乱,即指挥全军就相当于指挥一人,如下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即军队编制要合理,

才能做到指挥全军仿佛就指挥一人。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4、士卒属强(军队素养)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要教会自己的士兵法度、规则、勇气、作战技巧。

原文: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 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 **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看重平日训练—“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取胜的关键不在于作战之时,而在于作战之前,即平时训练。即千万不要抱侥幸,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键在于“千日”而不在于“一时”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5、盟国:数量和质量

6、军需:粮食、兵器等供应

那些因素影响呢?

1、“天”

天这里有二层含义,先是指“天气”,后是指“时机”。而天气是自然现象,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情况,即需要了解天气,要知道天气对我军作战相较于敌军作战是好是坏,这里可以看《孙子兵法》的火攻篇。而时机则要么是由天气带来的,要么是由人为因素带来的,而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抓住有利于我军的天气(时机),避战于不利于我军的天气,战机转瞬即逝”

商业思考: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天时”解读为“红利”。而大家习惯性称呼为趋势,而那些抓住了社会进化的某个趋势的公司,往往都会一飞冲天,比如:

短视频红利造就的公司:抖音、快手等

2、“地”

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险峻或平坦、战地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攻守的有利或有害!地形就不做简要阐述了,总结下就是要用地形的特点进行排兵布阵。

三、以上为取胜之道,《孙子兵法》中取胜之术又有那些呢?

取胜之术1,原文如下,翻译:要学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即学会分敌人的兵,说白了以多打少

原文: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取胜之术2,原文如下,翻译:要学会诡道,使用计策;明明已经到了作战之地,要装没到;明明已经很强,要装很弱。目的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啦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取胜之术3,原文如下,翻译:要学会提前准备,学会提前计算,即”杂于利”“又杂于害”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取胜之术4,原文如下,翻译:要学会借力打力,将敌国的“粮食、士兵、武器”转换成自己的,补充自己的实力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

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

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

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取胜之术5,原文如下,翻译:后勤部队是否强大,即君王需要辅佐的大臣,比如刘邦有张良和萧何

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取胜之术6,原文如下,翻译:取胜的关键是不犯错误,同时抓住别人犯错误的机会!即先让自己不可被战胜!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取胜之术7,原文如下,翻译:取胜需要善于出奇兵,即留一支意向不到的军队出来!

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取胜之术8,原文如下,翻译:要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取胜之术9,原文如下,翻译: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敌方可败之机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

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取胜之术10,原文如下,翻译: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无形!这里运用到生活中太多了,比如切记“交浅言深”,比如“留30%的东西不告诉对象,保持神秘的同时,增强他人对你的神秘感”。在比如我们所说的“一飞冲天”,其实哪有啥一飞冲天,无非是积累得多,抓住了机遇而已,如果真有一飞冲天的人,你放心,他迟早会摔下来的,哈哈哈!该点赞了,亲,点赞了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

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取胜之术11,原文如下,翻译:要使自己先到达有利位置,要让自己调动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调动,即以逸待劳。这里商业中太常见了,一个模式成功了,都会有太多的人模范,而那些模仿者,往往很难超越,他们只不过是跟第一名一起把市场做大而已,所以真正的创业者一定要学会深度思考,拆分行业组成的关键要素,把要素组合,实现创新,比如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他没有去造传统汽车,而做了电动汽车,而电池的创新就来源于他拆解了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实现了电池的创新,因此才有了特斯拉。该点赞了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

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取胜之术12,原文如下,翻译:要知道军争为危,意思就是为了尽快达到作战地方,会因为“辎重”“体力”等原因一部分人到达不了,哈哈,小小心这个点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

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取胜之术13,原文如下,翻译:要善于运用”旌鼓、旌旗”,达到统一指挥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

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

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

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取胜之术14,原文如下,翻译:要善于运用士兵的精气神,自己士兵锐气可攻,敌方士兵锐气需躲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

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

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取胜之术15,原文如下,翻译:要想到每次作战方案的利害,不要侥幸的认为别人不来进攻,要做到不怕其来进攻。商业中最常见的就是保险,也是运用了客户的担忧心理,即花小钱保障未来;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已病之病”,下医“不能治病,还多收钱”也是这个道理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

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取胜之术16,原文如下,翻译:要运用快兵攻打敌人不戒备的地方。这就是乘虚而入,趁火打劫啦。哈哈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取胜之术17,原文如下,翻译:要利用人性的弱点,即向死而生。反正没什么可依恋的啦,还不如搏一搏,万一单车变了摩托呢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取胜之术18,原文如下,翻译:要善于利用间谍获取情报。《孙子兵法》中有一点很牛逼的地方就在这里,这是最早的系统提出情报建设及技巧地方,同时孙武提出“上智为间”,即把他国核心人才发展为自己的间谍,比如商汤跟姜子牙。商业中也经常遇到高薪挖角,即有利于自己,有极大的伤害了对手,为自己争取了市场和时间!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

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

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最后,希望看完本文的童鞋能够转发,让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智慧,达到为往圣继绝学的目的,同时也让大家真正理解孙子兵法,最后达到运用孙子兵法,实现职业、生活的改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