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小麦品种矮秆、高秆,都不如“中等茎秆”

文章的题目就是观点,也是结论。

虽然可能颠覆你过去的“认知”,但是只能证明你过去的“认知”是浅薄的或错误的——因为,你不能为你的认知说出来3—5个论据来,你更多的只是“为了观点而观点”而已。

比如,育种人有矮秆小麦品种,他就说矮秆品种好(就像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但对于育种人有高秆小麦品种呢,他就说高秆品种好。

再如,种子经销商(包括代理商和零售商),不管高秆品种、矮秆品种,他“自认为”哪个好,他就说那个好。更大的程度上,他们看重的是该品种的利润、名气(就算虚假的名气)、大公司或大专家等【品种本身】之外的一些东西。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就是“中庸之道”,做人做事不能走极端,品种的株高也不能走极端

《论语》有曰:过犹不及。

就像人,太胖了,太瘦了,都不利于健康。

小麦品种,株高超过80厘米,株高低于75厘米,都不利于“抗减产能力”和“产量提升”。

当前,一些“急功近利”的小麦育种人,头脑简单地认为【矮秆品种】可以抗倒,并且以此做为“噱头”——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因为,小麦品种的抗倒能力来自3个方面“汇集于一身”(缺一不可):

1)小麦品种根系发达(审定的千粒重高且亩成穗不能少)。

2)小麦茎秆弹性好——不要轻信一些人站在地边向田间推小麦秸秆的“小把戏”,测试小麦茎秆弹性应该把小麦茎秆向田外的路边按压。

3)小麦品种对4大根茎腐烂的病害综合抗性好——如果你家的小麦根茎腐烂了(灌浆期“枯白穗多”,收获期田间观感“发黑”,籽粒又黑又小且面粉加工后又黑又黏),谈何抗倒?

遇到风雨,比小麦更矮的野草有倒的,比小麦更高的大树也有倒的,可是【介于高矮之间】的竹林,你几乎没有见过倒的吧?

矮秆小麦品种,存在的弊端更多

首先,矮秆小麦单株生物量低=单穗籽粒重低=需要更高的亩成穗率(备注:分蘖率不等于成穗率)=又需要更高的抗病能力。

其次,矮秆小麦品种,抗旱能力差(矮秆大穗麦品种,抗旱更差)。

下图,来自最新出版的科技期刊——小麦穗下节长,抗旱又容易高产。

这个科研结果,又和周口市农科院王丽娜所长研究结果:“基部第二节的强度,利于抗倒伏”遥相呼应——小麦的株高中等,穗下节长=基部节间短(基部节硬度、厚度好)=抗旱+抗倒+轻松高产。

对此,冯素伟的研究证明:影响小麦抗倒因素的并不是株高,而是秸秆基部的粗度和抗折弯强度。

下图,来自《麦类作物学报》,直接指出了“矮秆小麦品种”的致命缺陷:

中等茎秆(中等株高)小麦品种,有很多好处

1)小麦育种人张立东、李奎亮、王中兴、田香伟、王黎明等,都认为小麦容易高产以75厘米至80厘米为好。

2)小麦育种人廖平安认为,较高的株高利于抗病——据@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对比“十四五”国审的小麦品种,能够5大病害抗病鉴定“只有一个高感,2个中抗及以上”的品种,基本上都在株高75—80厘米。

特别是“抗双锈”品种且节水抗旱的顶级优良品种,可以让普通农户轻松亩产1400斤左右的亩产构成,具备良好的“抗减产”能力。

3)小麦品种的穗长8厘米左右,穗下节长30厘米左右——下面的4—5个茎节仅仅占据50%左右的比例,是不是又抗倒又容易高产呢?特别是【穗下节】的长期非常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降低基部茎节的长度而提升抗倒能力,另一方面利于显著增产(对小麦产量贡献最大的是“三件套”的光合作用——穗子+旗叶+穗下节)。#农业真科技##小麦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