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色彩记录下的 老烟台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李老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为追求艺术,穿梭于山海之间,有海一样的胸怀,艺术视野宽阔,用山一样的高度,精雕细琢搞创作,油画《烟台海滨》获华东地区第一届风景油画展优秀奖;雕塑《非洲青年像》获山东省职工第一届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017年《李福昌画老烟台(1960-1980)油画写生展》在烟台市博物馆(福建会馆)展览时,我正在北京带孙子,错过了现场参观欣赏的**时机,但李福昌老先生赠送我的《李福昌画老烟台油画写生作品集》弥补了这个遗憾。捧着李老的艺术佳作细细观品,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烟台,更被李老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德艺双馨的品格深深感动,不禁撰出拙文,奉上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那些人那些事的回忆……

自学成才的艺术家

我和李老曾是大马路的老街坊,他住路北春德胡同,我住路南双龙胡同。李老家在大马路一带很有名气,曾祖父李菊人是民国时期烟台有名的大律师,父亲也毕业于上海法学院,街坊邻居背后都称他家为“律师家”。李老的母亲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知识女性,曾就读于著名的真光女小和崇德女中,贤惠漂亮,生育七个子女。李老排行老三,与二哥是双胞胎,“双棒儿家”也是街坊们的另一个称呼。烟台名人的曾祖,收藏了许多名家古董书画,李老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激发了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三岁就拿铅笔作画,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很开明,不仅给他讲解上海早年画坛的逸闻趣事,还带着他求教师长,拜谒名人;为他置办绘画和雕刻工具,为李老矢志不渝走上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李老的知性母亲张霭华,更是以第一读者的身份给儿子以欣赏、鼓励和评价,并为儿子保管着每一幅画作直到晚年。正如李老所说,“没有她老人家的先见之明,就没有这本油画集的问世”。

我年龄小李老一轮。小时候总见他身背画板,手提画箱,行走匆匆,与同龄人不太一样,后来才知道他是去画画写生。老烟台的大街小巷、山海之间都可以看到他画画的身影。大马路与虹口路相连,是他最近的写生地方。那里有水产学校和贯通南北的小河道,还有断岸和沙滩。今虽面目全非,但李老为这里留下了永恒的《虹口路与大马路相接处》《虹口路的河道》《虹口路的冬天》和《水产学校教学楼》,那幅《西南河入海口的老桥》则成了1964年为西南河路加盖命名的历史见证。都知道烟台苹果享誉天下,但您知道烟台西沙旺曾是栽种青香蕉、红香蕉的广袤果园吗?油画再现《初春西沙旺》,让我穿回骑车迎着果香去西沙旺果园摘苹果的劳动场面,也留下了李老追求艺术燃烧的青春激情。

博采众长的艺术家

李老没有经过科班学习的“修剪”,但17岁就业到烟台农展馆,让他在那个大跃进时期到处办展,有机会接触了各种画作资料和艺术家,广泛地请教学习和思考。这种杂食吸收让他开阔了眼界,摆脱了束缚。他曾对我说过:“没机会进专业学校不是一个人放弃追求和爱好的理由,社会实践也是一所大学校,可以博采众长学更多的东西,艺术来源于生活。关键是坚持,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也不能改变从事艺术的信念!”他言行一致,豁达乐观,以海一般的宽阔胸怀,树立艺术家的审美理念,以独特的眼光和技艺,通过绘画存留视觉直观的色彩历史,通过组织设计制作各种雕塑装扮烟台的城市海岸。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李老,自然没条件奔赴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写生,但他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带着对大自然和家乡的深厚感情,利用业余时间,不畏辛劳地奔波于老烟台的市井街区与山海之间,在美丽的港城找寻自己心中的美景。他不受画派影响,不受画技限制,没有具体模式,只有细心观察、自我揣摩,用心推敲,选景着色,不拘一格,不型一态,以不同手法和色彩,用独到的眼光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情怀和画艺,留下了历久弥新、无可替代的色彩记忆。那一幅幅感染力极强的艺术采风写生画作,成了延绵烟台本土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财富。今人观之,泽润心田,学者研究,价值非凡。凝视着画册中《造化奇观》的天然“大石船”,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李老年轻时背着画板、顶着烈日在烟台山下写生的情景,自己也回到了住在大马路、游玩烟台山的青少年时代。那时的烟台山下太平湾码头,既有供部队给养的船舶大队,又有渔业公司渔轮修造厂与航运公司船坞车间挨在一起的天然露天大场地,来往的各类船只吸引李老常去写生。曾屹立在烟台山北麓、悬在半山腰被大自然雕琢出的大型奇石船,在21世纪初被一场风暴潮卷入大海失踪,多亏李老多次去烟台山写生,1978年留下了她的壮观。今天人们只能看到康熙36年(1697)刻在石船旁石壁上、福山知县祁国祚题写的“造化奇观”四字了。毁于1966年“文革”时期的南山魁星楼,是奇山所城刘家为保佑后代科考供奉魁星,于乾隆7年(1742)建于南山祈雨顶上的,成为烟台文人游客参拜和游览的胜地。李老1964年写生的油画《魁星楼》,留下了11米高“魁星楼”的真实面目。还有那葡萄山上《老气象台旁》和《烟台气象台》,可说是:红瓦白墙简矮房,几根高杆百叶箱,户外广播小喇叭,天气预报挺准确。曾经的《夹河口》《金龙桥》《日落虎岩潭》永恒在画册,风景不再现。《烟台工人文化宫东侧菜园》《金沟寨农舍菜园》和《上夼奶场》展现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烟台“粮袋子”“菜篮子”自给自足,名列全国前茅的近郊生产基地。

山海情怀的艺术家

李老作为土生土长的烟台人,为追求艺术,穿梭于山海之间,有海一样的胸怀,艺术视野宽阔,用山一样的高度,精雕细琢搞创作,油画《烟台海滨》获华东地区第一届风景油画展优秀奖;雕塑《非洲青年像》获山东省职工第一届美术作品展二等奖。他曾进京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和宋庆龄故居展览的装饰和展品设计、制作。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烟台市两届政协委员,地市两级劳动模范,享受终身补贴。1985年起历任烟台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和环境艺术管理办公室主任后,更是为烟台的环境艺术创作和管理呕心沥血。

李老虽是烟台知名艺术家,任职时从事市环境艺术的管理,但他不以权压人,不唯利是图,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风范和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儒雅斯文,待人和善,亲临亲为,为基层排忧解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烟台商家随意设置户外广告影响市容景观,有的甚至在楼顶设置广告,因固定不牢,安全事故频繁,综合治理任务繁重。三站市场开业后,任市环境艺术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李老亲自到市场考察调研,指导管委制定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并亲自免费为三站市场设计大型墙体广告,从整体画面到字体、标志反复斟酌,设计通过后,又亲自联系有资质的广告商制作安装,确保牢固安全,美观大方。广告一经面世,受到各界好评,被评为当年烟台户外广告设计制作一等奖,成为三站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李老连顿饭都没吃过,让我十分感动。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为纪念解放前烟台第一任市委书记许端云烈士牺牲六十周年,李老设计塑造的许端云大理石雕像落成于虹口小花园。市里奖励李老2000元钱,第二天李老就悄悄捐给了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事过数年,烟台日报记者赴英灵山烈士陵园采访报道时,偶然得知此事,于报导结尾提及,才为人所知。

我虽然不懂艺术,但我喜欢艺术!《李福昌画老烟台油画写生作品集》中那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画面,让我重新品味大自然赐予老烟台的美好胜景风光,不仅是精神和艺术的享受,也勾起了我对斯人斯土,已被现代时尚高楼大厦所淹没的老烟台市井街区的美好回忆!正如李老发小墨痕小屋主人李桂笙先生在为《李福昌画老烟台油画写生作品集》出版撰文中所言:那被画家定格为永恒的画面,“不仅是一批用色彩记录的烟台历史风光,也是少有的可回味的‘乡愁’纪念,还是研究烟台建筑史可贵的资料”。他引用勾勾的话称赞李老“把画家对城市历史的一种关注,化作画家‘带文化色彩’的情怀,向公众送上了‘一次蓦然回首式的异喜’,真是功不可没!”

高守莲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