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草”成画 汝南锦玉麦草画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春走基层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杨春旺】麦草,也就是麦秸秆,很多时候是被废弃或者当某种原料处理的,就是这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麦草,在能人巧匠手里却能点“草”成画、点“草”成金。
2月8日,记者来到汝南县锦玉麦草画工艺品有限公司,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麦草画代表性传承人姚玉娥。多年来,她用一幅幅由麦草制作的麦草画传承非遗文化,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挣钱。

痴迷麦草画创作30余年
麦草画又称麦秆画、麦烫画、麦秸画等,其工艺起源于隋朝,兴于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
麦草画的材料只有一种,就是小麦麦秆。“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姚玉娥说。
1977年出生的姚玉娥,从小酷爱艺术,在十一岁便开始学习制作麦草画,在学习制作麦草画的初期,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由于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而且需要全手工完成。“我得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开整平,再进行熏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熏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姚玉娥告诉记者,在技术上要大胆吸取国画、农民画、烙画、剪纸、版画、刺绣、雕刻、布贴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营养。
“发自内心喜欢麦草画,所以不管多难,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制作麦草画可以说是我最大的乐趣。”正是这种热爱、坚持和专业,姚玉娥的作品得到诸多认可,其中作品《小国色天香》荣获中原民间艺术展金奖、《盛世花开》在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中获**工艺奖、《中国民俗娃娃》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中国梦乡土情”中荣获金奖......
希望能让更多的村民家门口就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麦草画不仅使昔日废弃的麦秸秆变得越来越金贵起来,也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一种途径。
“目前现有团队近20人,以附近村民为主,每月通过制作麦草画,少的能挣3000多元,多的能挣到7000多元。”姚玉娥说,挣钱是一方面,主要能照顾家庭,不耽误大家干农活接送孩子。
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门手艺实现增收,姚玉娥主动担当金铺镇锦玉麦草画非遗传习所培训老师,不定期为学员免费培训非遗麦草画的制作技艺。
目前,姚玉娥及团队所创作的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等作品,已远销美国、英国、韩国、日本、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幅麦草画售价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订单基本上不断,大家的收入还是相对稳定的。”姚玉娥表示。
除了麦草画,姚玉娥前几年还推出了“麦秆吸管”,姚玉娥表示,一个麦秆可以截5个吸管,一个吸管7分钱,一亩地麦秆可以卖5000块钱以上,不仅前景可观还能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在姚玉娥看来,一幅复杂的麦草画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选料、制图、勾图等等几十道程序,题材涉及花鸟虫鱼、山水好景等,最后制成品靠的还是耐心与坚持,除了手艺传承,这也是需要传承的。
“但从形式来讲需要不停地创新,大家普遍会认为麦草画就只能单独装裱成画,但实际上麦草画与陶瓷、家具等兼具欣赏与实用的器物结合会产生出更多样的艺术形式。”姚玉娥说道。
以陶瓷麦草画工艺瓶为例,是把我国的艺术瑰宝瓷器和麦草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比起传统瓷器,它具有植物茎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用料安全环保、形象生动逼真、立体感强。
“销售思维也需要创新,之前更多地靠客户转介绍,下一步我们打算好好运营电商平台,主动出击。”姚玉娥说,同时会加大私人订制的投入力度,为客户提供全案的礼品服务解决方案。
责编:王时丹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