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精品竟然是高粱杆做的!矿区巧手“给你好看”

京畿福地 乐享河北

在中国

河北·石家庄

邂逅——金盆宝地·魅力矿区​

一束高粱杆能做什么?

手巧的人用它编成饺子盖帘、小扫帚,大多时候则是被当做牲畜饲料或柴火、肥料,被烧成灰烬,或者腐烂在地里。而在石家庄井陉矿区赵润生的手里,这些毫不起眼的“柴火棍儿”,竟能被做成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品,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赵润生正在创作高粱秸秆手工艺品 张金慧/摄

高粱秸秆制作技艺主要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融合几何学、建筑学、力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经过选、剪、削、雕、刻、咬合、粘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成不同的工艺品。

赵润生秸秆作品《中国结》 张金慧/摄

与高粱秸秆“结缘”

赵润生是在农村长大的。回忆童年,赵润生说,那时家里孩子多,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玩具,所以他们经常自制玩具,“小时候经常用泥巴捏个碗,或是用高粱杆做个眼镜,有时候编个蝈蝈笼子之类的,无意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012年,徐耀德(左)与赵润生(右)进行秸秆创作 赵润生/供图

初中毕业后,赵润生开始在当地文化馆学习绘画和书法。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高粱秸秆制作技艺的大师徐耀德。这位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老人,带领赵润生开始了与高粱秸秆的故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师傅给了我一个高粱秸秆做的拆开了的鲁班锁,让我把它组装好。我觉得这根本没什么难度,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拼好。”赵润生回忆说,“后来参观了师傅微型楼阁、龙凤飞舞的秸秆作品,我感到十分震撼。”自此,赵润生静下心来,决定跟随徐耀德学习高粱秸秆制作工艺。这一做,就是27年。

赵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最小的作品,只有7毫米的鲁班锁 张金慧/摄

徐耀德对赵润生要求十分严格,每道工序都要他练习数千百遍,“比如说切秸秆,就是最基础的基本功,每一刀都要精确到0.1毫米,长一点作品无法咬合,短一点则会松动。”

赵润生进行秸秆制作的主要工具 张金慧/摄

在学习师傅技艺的同时,赵润生开拓创新,将自己的绘画和书法知识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具审美性。“有一次我和师傅做微型九龙壁,我总觉得以往的作品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了很多相关的书籍,选取了佛教须弥座的元素加入到九龙壁的底座上,师傅看了我做的框架以后非常满意,让我继续做下去。”在徐耀德的传授和鼓励下,赵润生的技艺有了飞速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如今,他几乎不用胶水,利用榫卯结构使秸秆相互咬合,加上高粱本身多样的颜色,创作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作品。花鸟龟鱼,人物肖像,古代建筑、家居装饰……小到掌中把玩,小巧玲珑,大到数米,气魄宏伟。

赵润生高粱秸秆作品“龙型笔架” 赵润生/供图

秸秆原料危机

随着近几年农作物调整,种高粱的人家越来越少。为了解决原材料的问题,赵润生决定自种高粱。选地、选种、管理、收获,种高粱的每一个环节都饱含不易,个中滋味只有赵润生自知。“刚开始种高粱时,发现每次高粱快熟的时候就有好多鸟来啄食,吃得干干净净,连下一年的种子都留不下。”

秸秆制作的主要原料 张金慧/摄

在试验了多种方法之后,赵润生想到了纱窗。他用废旧纱窗将快要成熟的高粱穗包起来,既透光透气,又有效防止了鸟的啄食。高粱成熟后,赵润生和妻子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去地里,用镐头一点点一棵棵将高粱小心地连根刨出,收集成捆,然后租车运回家。

赵润生部分秸秆制作工艺品 赵润生/供图

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

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赵润生常常“沉迷”于作品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最久的一次他连续一周都没有下楼。“那段时间每天不是在制作秸秆作品,就是在想该如何制作,晚上做梦都是高粱秸秆。做的时间一长,眼睛疼得睁不开,点眼药水都缓解不过来。”

专心创作并不等于闭门造车,在作品的设计阶段,赵润生常查阅大量古籍资料,甚至实地勘察,拍照进行研究,直到将作品结构烂熟于心,才开始动手制作。赵州桥、故宫、颐和园等都留下了赵润生实地勘察的脚印。

非遗文化的“守望者”

苦苦的坚守让赵润生最终迎来收获。他创作的《苍龙游海》入选中国文艺家协会、中国万博文化城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展”。2012年12月,他携带《九龙壁》、《故宫角楼》、《龙凤呈祥》等作品,参加“河北省首届特色文化博览交易会”,作品获得最受欢迎民俗工艺第一名。2018年,他被列为河北省非遗矿区高粱秸秆工艺传承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高粱秸秆制作的魅力,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精华,将这项非遗项目发扬光大。

赵润生秸秆作品《知春亭》,仿照颐和园建筑知春亭制成 张金慧/摄

责编 l 何宛星

来源 l 景行矿区


旅游丨工业旅游丨摄影丨美食丨自驾游丨段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