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掌]"五一种玉米,十一收玉米,在东北一直就是这样,凭啥来旅游的人说我们胡说八道?
从老家回来在沈阳站下车,孩子还沉浸在姥姥家的快乐生活里面,所以随口说了句:"妈妈,等十一的时候我们还去姥姥家,帮姥姥收玉米,好不好?"
我还没说话呢,旁边一个大哥插嘴道:"小朋友,别胡说八道,十一哪里还有玉米了,玉米现在都已经收完了吧?"这话听得我一愣,心里不由得冒出一股无名火。这位大哥怕是不知道,在我们东北,玉米收获的时间可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瞧瞧这位大哥,一副"我懂得很"的样子,却对东北的农事一窍不通。我忍不住反问道:"大哥,您是外地来的吧?"他点点头,我继续说:"那您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这儿的情况。在东北,玉米的生长周期可是有讲究的。"
说起来,这还真不能怪这位大哥。毕竟,在许多南方地区,玉米确实早就收完了。可咱东北的玉米,那可是有着自己的脾气。春种秋收,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五月初,当南方的玉米都已经长得亭亭如盖时,我们这儿的玉米籽儿才刚刚钻出土面,迎接初夏的阳光。
想当年,我还是个黄毛丫头的时候,每到五一劳动节,全家老小都要下地帮忙。种玉米可不是件轻松活儿,一个个玉米粒儿得细细地点进土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那时候,我总觉得这活儿又慢又累,可现在想来,那种全家齐心协力的感觉,倒是挺温馨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玉米就长高了。七八月份,玉米杆儿蹿得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玉米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可别以为这时候就能收了,咱东北的玉米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满足的主儿。它们还得再长上一两个月,等到九月底十月初,才算是真正成熟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不早点儿收呢?这里头可有门道。东北的秋天,温差大,昼夜温度相差能达到十几度。这种气候条件,恰恰是玉米灌浆的**时机。多等那么一个月,玉米粒儿就会更饱满,产量也就更高。这可是老农们用一辈子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北玉米晚收"事件。那时候,有些外地专家跑到东北来,看见十月份地里还有玉米,就大呼小叫说我们落后,要我们提前收割。结果呢?收早了的玉米,不仅产量低,质量也差。这下可好,让那些专家们也尝到了纸上谈兵的苦头。
回到眼前,我看着那位大哥,心里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世界上,有多少误会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啊?我们东北人种了几辈子的地,难道还不知道啥时候该收玉米吗?可偏偏有些人,就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套别人的实际。
孩子听了我的解释,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我知道,这次的小插曲,反而让他对家乡的农事更感兴趣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多了解咱们的传统,多接触这片土地,让他明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智慧。
临走时,那位大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要是有机会,真想来咱们东北的农村看看。我心里一暖,觉得这场小小的误会,反而成了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
看着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禁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放慢脚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了解不同的文化呢?你觉得呢?
从老家回来在沈阳站下车,孩子还沉浸在姥姥家的快乐生活里面,所以随口说了句:"妈妈,等十一的时候我们还去姥姥家,帮姥姥收玉米,好不好?"
我还没说话呢,旁边一个大哥插嘴道:"小朋友,别胡说八道,十一哪里还有玉米了,玉米现在都已经收完了吧?"这话听得我一愣,心里不由得冒出一股无名火。这位大哥怕是不知道,在我们东北,玉米收获的时间可不是他想象的那样。
瞧瞧这位大哥,一副"我懂得很"的样子,却对东北的农事一窍不通。我忍不住反问道:"大哥,您是外地来的吧?"他点点头,我继续说:"那您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这儿的情况。在东北,玉米的生长周期可是有讲究的。"
说起来,这还真不能怪这位大哥。毕竟,在许多南方地区,玉米确实早就收完了。可咱东北的玉米,那可是有着自己的脾气。春种秋收,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五月初,当南方的玉米都已经长得亭亭如盖时,我们这儿的玉米籽儿才刚刚钻出土面,迎接初夏的阳光。
想当年,我还是个黄毛丫头的时候,每到五一劳动节,全家老小都要下地帮忙。种玉米可不是件轻松活儿,一个个玉米粒儿得细细地点进土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那时候,我总觉得这活儿又慢又累,可现在想来,那种全家齐心协力的感觉,倒是挺温馨的。
时光飞逝,转眼间玉米就长高了。七八月份,玉米杆儿蹿得比人还高,密密麻麻的玉米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可别以为这时候就能收了,咱东北的玉米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满足的主儿。它们还得再长上一两个月,等到九月底十月初,才算是真正成熟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不早点儿收呢?这里头可有门道。东北的秋天,温差大,昼夜温度相差能达到十几度。这种气候条件,恰恰是玉米灌浆的**时机。多等那么一个月,玉米粒儿就会更饱满,产量也就更高。这可是老农们用一辈子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智慧。
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北玉米晚收"事件。那时候,有些外地专家跑到东北来,看见十月份地里还有玉米,就大呼小叫说我们落后,要我们提前收割。结果呢?收早了的玉米,不仅产量低,质量也差。这下可好,让那些专家们也尝到了纸上谈兵的苦头。
回到眼前,我看着那位大哥,心里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世界上,有多少误会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啊?我们东北人种了几辈子的地,难道还不知道啥时候该收玉米吗?可偏偏有些人,就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套别人的实际。
孩子听了我的解释,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好奇。我知道,这次的小插曲,反而让他对家乡的农事更感兴趣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多了解咱们的传统,多接触这片土地,让他明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智慧。
临走时,那位大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要是有机会,真想来咱们东北的农村看看。我心里一暖,觉得这场小小的误会,反而成了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
看着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不禁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放慢脚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了解不同的文化呢?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