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省财政厅长,有龙云“土管家”、“土账房”之称的滇东北巧家县荞麦地村人陆崇仁到了石林。陆崇仁当时正忙于在全省征收赋税,面对矗立苍穹沉默凝重的石林剑峰石丛,陆崇仁心有所感,题写了“气骨云根,至性存存,南天砥柱,持重无言“十六个大字并一段跋语:
南天砥柱十六字(王丽梅摄)
“民国壬午年(1942年),大军云集,飞粟挽刍,不遑宁处。本年田赋征实,收实物随赋征购军粮,全省为谷共四百万公石,占农民岁入之大半。担负奇重为前古之所未闻!有支持抗战,事非得已,然不躬亲各县善为开导,不易集事。秋末道经路南,县长罗君子谦,云大附中校长杨君春洲,邀余游焉。耽耽征夫,感而题此。支持有责,缄默无言,以此象征滇人,庶乎不廖。巧家陆崇仁并识。”
南天砥柱十六字题刻及跋文(王丽梅摄)
陆崇仁十六字题刻及跋语,在石林全题刻中别有一番滋味。“气骨云根,至性存存”以及“南天砥柱,持重无言”与其说是在判定石林风景特质,倒不如说是对云南百姓民众在那一时代品质的概括和赞美。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共十万人齐集云南,即将或正在沿滇缅公路进入极西的缅甸准备对日本的抗战,石林县城魁阁下即已搭起援战的美军账篷。云南全省百姓本处于生存的极限状态,为此又不得不付出“岁入之大半”以供军需,确实是“南天砥柱”而“持重无言”。这段抗战记忆就此铭刻于石林的岩石之上,凝重,肃穆,永不忘却。
气骨云根,至性存存,南天砥柱,持重无言(王丽梅摄)
图文发表于“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