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嵩明:烟粮协同种植模式 走出促农增收新路子

近年来,云南省嵩明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烤烟地和粮食作物之间的互补性,通过种植荞麦等特色作物,实现烟粮协同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

眼下,牛栏江镇古城村4000多亩苦荞迎来了丰收季。金黄色的苦荞在田间摇曳,只见村民们趁着天气晴朗,在苦荞地里来回穿梭,开展忙碌的收割工作。一株株颗粒饱满的苦荞穗,在村民镰刀下应势而倒,到处是丰收的景象。

苦荞种植户蔡绍友告诉记者:我家苦荞我种了近30亩,每亩产量150公斤左右,价钱在5元/公斤,一年的收入在2万多元。”

古城村委会一直有种植苦荞的历史,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村民们发现烤烟种植以后,压茬种植苦荞经济效益比种植麦子、大豆等更加可观。“烟—苦荞”的轮作模式最大限度盘活了冬闲土地资源,让土地资源“活起来”,加大了对冬闲地的综合利用,确保“地不荒、人不闲”,促进烟农增收致富。

据古城村党委书记崔向荣介绍,全村烤烟种植4500亩,总的经济收入在2100万元左右,在烤烟收购结束以后,村民又在烤烟地里面种植苦荞4000亩,能为全村增加400多万元的收入。接下来,村里将继续推进苦荞种植项目,计划在明年种植苦荞5000亩以上,真正做到粮烟双丰收。

近年来,苦荞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也相对稳定,与古城相邻的易隆村就有苦荞收购加工工厂。云南荞阿哥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荞麦的粗加工业务,一年收购量大概在1万吨以上,其中嵩明收购量在800吨以上,收购了古城村大部分的苦荞原料。同时,苦荞的加工产品也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云南荞阿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红说:“以后我们希望跟当地的农民可以达成深度合作,提供优质的粮种,技术方面的指导,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长期收购。”

近年来,嵩明县积极探索烟粮协同种植模式,以烟地种植荞麦为突破口,做好特色产业发展文章,不断整合产业链与消费终端,推动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通讯员 王顺)

(嵩明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