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香翻全网 一路飘香吹过通渭

这个春天,要说甘肃最火的一个词,想必非“天水麻辣烫”莫属了,天水麻辣烫大有和川渝传统麻辣烫、东北黏糊麻辣烫“三分天下”之势,网友戏称“听说天水来了一亿人”“天水上一次人这么多,还是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尔滨的流量之风猛烈地吹到了天水,这“泼天的富贵”让每一个天水乃至甘肃人都为家乡感到自豪,天水的风,又将吹去哪里?

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在甘肃火了,不只是因为它热辣滚烫的口感让无数网友倾倒,更是因为它引领我们开启了一场解读甘肃的全新旅程。

“禹甸西陲重镇,陇右邑通渭,三千里山川峥嵘浩渺;有汉天水故郡,附廓县平襄,两千载光阴荏苒不老……”“陇上通渭,商埠古镇,自古丝路之要冲,漫漫红军长征路。北出金城达塞外,南过天水通秦蜀。”通渭和邻家天水,是相距不到一百公里路程的近亲……

通渭,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马家窑”“齐家”文化绽放异彩,战国秦长城山梁逶迤,秦嘉徐淑开启五言诗风……浩浩历史烟云,徐徐文明延续,漫漫历史长河中,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璀璨的人类文明,这里蟾姆吞云、气概凌霄,这里华岭长啸、风神骋威,这里神泉氤氲、名盛陇右,这里秦徐酬唱、情动千载,这里院士三杰、誉满神州,这里漫漫长征路、榜罗会议定航程,这里领袖豪迈诵《七律·长征》,三军南园联欢显威严……伴随着历史的荣辱沉浮,跟着小编一起,通过一碗麻辣烫,开启一段探索通渭的神秘之旅吧!你会发现,通渭,不仅仅是美食的天堂,更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瑰宝。

尝地道美食 品鉴“通”“味”特色

作为“勾引”的核心驱动力——美食,邻家天水麻辣烫出圈爆火,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土豆,小编不禁要想,难道我大美通渭的麻辣烫它就不够“热”“辣”“滚”“烫”?!在通渭这个低调的西北小城,随处可见的起眼或者不起眼的街边小店,它们悄悄把麻辣烫这种国民小吃的形制发挥到了另一重极致。本地洋芋片、各色丸子、时令蔬菜……各类本地菜蔬肉丸经烫煮后捞出配一碗晶莹剔透的本地地道粉条,再在盘子里均匀地裹满香浓的油泼辣子,热辣鲜香瞬间在空气里“横行霸道”,一碗地道的麻辣烫里翻滚着“土生土长”在通渭的各色风物,精准“拿捏”食客味蕾,带给你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说起麻辣烫,就不得不提它最主要的原料:粉条。涮过天水麻辣烫的人都知道,定西土豆片和宽粉皮是天水麻辣烫不可或缺的主角和灵魂。在天水麻辣烫里,土豆以不同形状、各种口感不断“刷存在感”,不论是爽滑Q弹的手擀粉,还是久煮不烂的宽粉抑或是本地人的“独家记忆”洋芋丸子,都是以土豆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定西盛产土豆,这里因薯而兴,“洋芋开花赛牡丹”道尽了定西人对土豆的偏爱,定西天水一带的砂黄土,最适宜马铃薯生长,出产的土豆沙脆相济,手擀的土豆粉皮柔韧爽滑,是天水麻辣烫当仁不让的“明星食材”。话说回来,憨厚可爱的土豆、地道滑溜的宽粉咋通渭它就没有吗?有有有,当然有,豌豆粉丝、飞天粉丝、流汁宽粉、马铃薯水晶粉、定西宽粉,你想要的粉,通渭飞天食品有限公司都能给你变变变!在通渭,以土豆为典型代表的物产虽算不上富饶,但绝对称得上是多彩,从“吃货”的角度看,这个条件也是得天独厚,既可以“左顾右盼”又可以“左右逢源”,兼而取之,典型代表便是通渭又一品牌——“通渭十三花”。

在历史上,通渭曾经是移民迁入最多的县之一,仅明代自洪武至永乐间就有1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量移民长途跋涉,定居通渭,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多元饮食文化。通渭人在充分借鉴各地餐饮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创出了自己独有的品牌——“通渭十三花”。“十三花宴席”俗称鸡肘席,是通渭民间招待宾客最为传统且档次最高的宴席。“十三花”宴席由清茶、点心、干果、水果、馄饨、8个水碟菜,并在中间放置和菜(气)盘子与8个跑菜、5个座菜组成,总共13道菜。8盘炒菜有荤有素,第一道菜必须是鸡;第二道菜通常为炒菜,菜种根据当地时令鲜蔬而定;第三道菜是肘子;第四道菜必须是蜜汁馉;第五道菜为鱼;第六道菜为炒菜(盘或碟子);第七道菜为汤菜(或盆或大碗);第八道菜为八宝饭(甜米饭)。座菜共五个,即四碗一锅子或四菜一汤。四碗一锅子,由四碗热菜和装满肉菜的一个木炭土锅子组成。菜种不定,通常为胭脂肉、泡胀肉、虎皮肉、豆腐烩肉、丸子(清汤)、苜蓿肉等菜中的任意四个菜;锅子垫底菜很多,一般是白菜、芹菜、豆腐、粉条(皮)、土豆等,底菜上面的菜品各占一格且摆放整齐,上面撒葱花、辣椒丝等,同时配馍馍或米饭等,这些菜光是摆上席面看上一眼都觉得丰盛浓烈。

历经几千年传承发展,流传至今的“十三花”宴席,演变成了多种做法和吃法。如今,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元素,坚持以通渭当地的时令菜蔬为主,就地取材,绿色新鲜,自然生长的时令蔬菜,磨坊里自制的胡麻油,山间放养的土鸡,地道的荞麦面,这些原始的食物从千年前穿越而来,带着它们独有的气息钻入灶火,成为抚慰人心生生不息的力量。

吃货的世界吃货懂,三两种菜品,远不能满足吃货的味蕾,不啻麻辣烫和“通渭十三花”,马营搅团、荞圈圈、麻腐包……通渭的美食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为方便吃货宝子们更清晰直白的了解通渭美食,特奉如下图文→

浆水面

通渭人习惯吃浆水面。浆水面以浆水和手擀面条做成。浆水是现成的,面条则需临时手擀做成。浆水酸菜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周文王喜欢吃野菜做的“菹”,也就是酸菜。通渭距周发源地清水极近,通渭人吃浆水酸菜的历史也可谓源远流长了。通渭人把制作浆水酸菜叫馇酸菜,“馇”是先将洗净的苜蓿菜、包菜、白菜、芹菜和萝卜、洋芋等(每次选用一到两种即可,用擦子擦成丝状),煮至七成熟时,连汤带菜倒入专门用于盛浆水酸菜的缸内,然后加入提前搅拌好的生的豆面清汤,以加快浆水发酵的速度。再加入酸菜菌种(俗称“酸菜脚子”),盖严缸口,缸周围用旧棉袄等包起来保温,经两天左右发酵而成。馇酸菜的菜以芹菜、白菜、苦苣菜为**。发酵好的酸菜既是菜,也是浆水,其酸味独特,清冽芳香,是通渭人储菜、吃菜的主要方式。

制作浆水面,先需炝浆水(也可以直接调入),在热锅中倒少许清油,放入适量葱花或地艽(jiāo)儿(草本植物,花紫色,根可入药)炝锅,将浆水倒入锅中煮沸备用。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倒上浆水,浇上韭花,撒上葱花、芫荽,调上油泼辣子和咸菜就可食用了。

人们形象地称浆水面“薄薄的面,细细的线,下到锅里像花瓣,捞到碗里一窝线,吃到嘴里味不断”。盛夏炎炎,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外出干活或出门远行,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终日不渴,体力顿增;春节食荤腻味,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肠胃清爽,浑身舒坦。据专家临床验证,浆水在治疗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病和泌尿系统疾病方面疗效明显,因此倍受人们青睐。陇上名士王元先生《浆水面戏咏》赞曰:“清暑凭浆水,炎清胃自和。面长嘴嚼耐,芹美品评多。溅齿酸含透,沁心冻不呵。加餐终日饱,味比秀才何。”通渭地艽儿浆水面堪称陇上一绝。

长面

通渭饮食,首推“长面”。长面,不特指某一种面食,而是指诸如臊子面等各式各样的面条。精于农耕文明、讲究礼仪的通渭人,以前每至春节祭祖敬奉祖先、开春首次春耕、八月秋播、家中有尊贵客人来访、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都会擀“长面”以示重视。通渭妇女自成新媳妇的那一天起,进门下炕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试手面”,也就是擀长面,擀的长面要请本家长辈来品尝,以此来判定这新媳妇的“茶饭”到底是好是孬。擀长面是对擀面者的一种考验,既是体能,也是手艺。首先用温开水和面,面和得稀了擀不成面,即使勉强擀出来了,下到锅里就成糊了;面和得硬了揉不动也擀不开。因此一定要掌握好面和水的比例。和好的面团要反复地揉,经过反复揉搓的面筋度强。用擀面杖擀出的面,要又薄又匀称。擀好后稍晾一会,撒上干莜麦面做“面醭”,以防面片黏结成块。叠成沓,左手拢指轻按,右手操刀切面。只见双眼微眯,聚精会神,沙沙作响,不见停顿,一气切完,宽窄一致,细若丝,薄如纱。开锅下面,捞出的长面平整地折叠在碗中,然后浇上适量由肉末、鸡蛋、木耳、黄花、豆腐等熬制的臊子,再酌情调入陈醋,同时将沙葱、野韭等各类佐饭小菜用小碟盛好,与油泼辣子、盐钵和醋瓶酱壶等端上炕桌,按梅花形状摆配开来,任由食者调用。在本地社火曲中有词“提在手里一根线,下到锅里滴溜溜转”,正是说通渭长面的柔和细。

通渭凉面

通渭凉面有浇菜汤(汁子)的,也有不浇菜汤的,还有反复用沸鸡汤淘热浇上菜汤的,即通渭热凉面。制作凉面的面条,城区大多用蓬灰(碱)调面后拉扯而成(又叫扯面),在乡村基本用手工擀成的面条制作凉面。手擀面制作的凉面更具风味。

面条煮熟后捞出来放入凉开水中冲凉,然后捞到涂上熟胡麻油的案板上,再在面条上加入适量熟油,用筷子充分翻搅均匀,至熟面条互不粘连为好,晾冷后装碗,配香醋、香菜、蒜泥、食盐、花椒粉、姜粉、油泼辣子,放上熟鸡蛋、黄瓜片、虎皮辣子等即可食用。

如果是吃浇汤凉面,还需制汤。首先将豆腐、胡萝卜切薄斜片,将油菜或其他绿菜切小块待用。其次是热锅放油至沸,加姜粒、小蒜片,翻后放适量胡萝卜斜片、豆腐薄斜片,再放少许花椒粉、食盐,放油菜小块继续翻炒,加鸡汤和水淹过菜煮沸,放少许粉面子勾芡,熟后放味精、葱花起锅。最后浇汤、装碗。用筷子将适量晾凉的面条捞入碗中,用勺舀汤浇在面条上,撒上香菜、葱花即成浇汤凉面。通渭热凉面是将晾冷的凉面捞入碗中,用沸鸡汤反复淘热,再浇上制好的汁子,倒香醋,放香菜、蒜泥、食盐、辣椒油,调和水即可食用。

荞圈圈

荞圈圈是用甜荞面油煎而成的一种食品,因做成后呈圆圈状而称为“油圈”。

做荞面油圈先需发面。在荞面中加少量的小麦面,用温热开水拌和,再加适量的“酵头”,拌匀后入盆盖严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面发好后,再在面中添加少许小苏打和白砂糖,以使其性和味甜。煎油圈时,有一专用的木制托盘,碗口大小,下面有一短柄。使用时,一手握着短柄,将托盘面蘸上清油,防止面粘在托盘上,另一手用勺子将面挖出倒在托盘上,使面形成环状。然后将托盘伸入锅中,轻轻翻转,面就自然落于锅中。经沸油炸至棕红色捞出。其形如镯环,色如蟹肉,味带天然之香甜,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咀嚼时别有风味。

通渭荞圈圈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遍了大西北,形成了特殊的地域文化。

搅团、馓饭

搅团是通渭的传统饭食之一。通渭搅团常以玉米面、扁豆面、莜麦面、糜谷面等杂粮面做成,分酸搅团和甜搅团两种。酸搅团用酸菜浆水调制而成,甜搅团则配以汤菜或炒菜。在通渭,最有名的是地软儿酸搅团,颇具特色。具体做法是:先在烧热的锅中滴入少许食油,油热后炝些葱花(通渭人称为碎菜),将洗净的地软儿倒入锅里略加翻炒,再把酸菜浆水倒入,烧开后倒出放在一边。然后在洗净加热的锅底涂少许食油,加入适量冷水,搅成莜面汤,一是莜麦面不结成疙瘩,二是用莜麦面能提起味道。将适量汤盛入地软儿酸菜中。再准备上好的馇面(豌、扁豆面),一手撒面一手用饭叉不停地一圈一圈搅,火要适当,等锅里的面和汤均匀地“搅和”成不稀不稠、软硬适可的一团时,停止撒面,用勺子舀温开水从面团周围浇下,然后双手抓擀面杖继续“搅”,当锅里发出“嘭、嘭”的声音时,搅团就做好了。这道工序就叫馇饭,经过馇饭的搅团,柔软性倍增。然后在碗里舀入做好的地软儿浆水,用勺子挖一疙瘩搅团放进碗里,在搅团中间用勺背抹出一个“窝儿”来,调上韭花、油泼辣子、蒜泥、香菜等,用筷子豁着吃。搅团不黏不糊,鲜滑爽口,又绵又软;咀嚼起来柔韧带劲,富有弹性;加之佐料适度,色香俱全,令人舒心酣畅,回味无穷。

通渭人做吃搅团有这么两句俗话,一句是“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是说撒面时搅得圈数越多,搅团就越“正道”,当然还隐喻做事宜扎实的道理;另一句是“腊月三十吃搅团,一年四季够搅然(各种开支)”,是说搅团取团圆之意,预祝来年手头宽裕光阴好。通渭的搅团,尤以马营镇一带的最为有名。

馓饭以豆面、荞麦、莜麦面为原料,豆面稍多,荞麦面次之,莜麦面最少。先将适量莜麦面均匀地撒入温水中,边撒边搅,然后静置一会,使莜麦面充分溶解,再依次搅入豆面和荞面,至所和的面柔软,能分成小块为止。吃馓饭讲究颇多,菜要放在饭的上面,黑白相间的酸菜、绿得透亮的咸菜、红红的油泼辣子,不要说吃,就只看着也是垂涎三尺,用筷子从碗的一边压着菜,豁上一块送入口中,不待嚼,就滑下肚。筷子只从一处豁,饭菜自然滑溜过来,一碗饭吃完,碗内干干净净,庄稼人一看,则满意地点头称赞。如果不会吃,要么把菜搅到饭中,越搅饭越稀,以致成汤,但又喝不成;是饭,筷子捞不成,尴尬至极,庄稼人一看,满脸鄙夷:“不是吃馓饭的货!”

麻腐馍

麻腐是用**的籽实做成的腐乳。麻腐的制作颇费功夫,需经过选料、推石磨、取油、除渣、点煮五道工序。选料即选取颗粒饱满且筛簸干净的麻籽,这样,做出的麻腐必定味道醇美。料选好以后,就要上石磨推细成麻粉。麻粉里面麻油很多,要用手捏滗进行分离之后,将麻粉在凉水中搅拌,再用箩儿过滤除渣。过滤好的麻腐水便可进锅烧煮。烧沸后,在冒泡的地方反复用凉水点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点麻腐”。当锅中的水完全变清以后,提出麻腐,这道工序也就做完了。点过腐的水叫“麻狼水”,可以当作汤来喝,味道麻香,很是独特。

有了麻腐,做麻腐馍就比较简单了。在麻腐中配以葱花、盐等调料和肉丝、洋芋丝等配料,夹在擀好的面皮中,捏锁成半圆形,下锅烙成金黄,外焦里嫩,满口溢香,口味极佳。麻腐还可以做成麻腐油饼、麻腐包子等。麻腐馍调上麻油、蒜泥、韭花等,吃起来口感酥软,味道独特。

油饼

精细小麦粉发面之后,将起好的面揪成剂子,擀成直径15厘米左右的圆饼,在中间切一个1.5厘米左右的口。锅内加入清油,烧至八成热时逐个放入生坯,两面炸至色泽金黄即可捞出。炸油饼一定要掌握好面的软硬和发酵的程度,炸出的油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软硬适度。

凉粉

据传,通渭凉粉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以荞麦仁(去皮的荞麦粒)为原料。

制作方法,一是制粉面。将荞麦搓破皮,倒入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干,粉面制成。二是馓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一边搅动一边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沸水中,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入盆内,冷却后就会凝固成晶莹透亮的果冻状物。反扣过来,叫作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触手即颤,细腻而富有弹性。

通渭人最喜欢吃的是浆水凉粉。把凉粉切成条或块,或用特制的凉粉搂子刮成长长的细凉粉条儿。在热锅内倒入胡麻油少许,待油沸后放入碎葱花,把浆水倒入锅内,待浆水开了后舀到切好的凉粉中,加入辣椒油、油炸蒜泥、韭花等调料,即可食用。光滑鲜香,清爽可口,是夏季消暑、开胃的**食品。另外还有鸡汤凉粉。

凉粉还是制作安定粉汤、渭源烩菜、陇西大菜、通渭五花菜的配料。制作粉汤时把凉粉切成方形、条形或菱形薄片,大小以两指见方为宜,薄厚以一筷子头为好。烩菜时放入,粉嘟嘟如艳花初绽,颤巍巍似美女拜月,白中透青泛红,红绿相间的粉块如水晶般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欲滴。

在盛夏天或特殊的日子里,也可用洋芋粉面子勾成粉芡,用同样的方法做成洋芋凉粉。此时或是调入浆水,或是用醋、酱等汁相拌,再配上用胡麻油制成的辣子,未入口时香味扑鼻,入口之时嫩爽即化,清凉至极。

牛筋面

牛筋面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在通渭大街小巷几乎都有牛筋面的店面,而用独特调料制成的牛筋面算得上通渭特色小吃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大人小孩的青睐。通渭牛筋面,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蒜泥等佐料,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不少漂泊在外的通渭人,借由这道面食,来慰藉搁置在心头愈发浓烈的乡愁。牛筋面是学生娃们的最爱,即使远走高飞上了大学,最念想的食物还是家乡的牛筋面。现在,牛筋面已经制作成真空包装在网络销售,风靡多年。

血馍馍

通渭特色美食“血馍馍”,也叫血面摊饼,主要原料是猪血和甜荞麦面粉。农村一到腊月就要杀猪,杀猪时把猪血接了,在案板上将上好的甜荞麦面均匀地撒上一厚层,将猪血倒入其中,用馓饭叉或直接用手搅拌,使血与面融合,宜干不宜湿,研成豌豆大小的颗粒。晒干后置于臼窝中捣细或放在案板上擀细,装入瓦罐等容器中,就成了血面。食用时把血面泡到水中,待疙瘩化开变成糊状后,在热锅内渍油(便于揭起摊饼),用勺子均匀地把糊倒入尖底锅的帮子上,靠自流形成薄饼,有不严实处用勺底慢慢刮一下即可,待靠锅一面上火(有焦巴)时,揭起翻过来,再烙片刻即好。几块血馍馍折叠起来,切成菱形块,在锅内放入胡麻油,再加少许猪油,先放入少量韭菜爆炒,再放入血馍馍,撒上食盐等调料,就成了色紫味甘、柔软可口的美食了。也有些家庭提前炒一盘鸡蛋,和血馍馍混热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血面也可和白面拌擀后,切成长面条,煮熟调以肉臊子汤后食用,俗称“血长面”。

擀面皮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原是陕西地区特有的汉族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为**,宝鸡岐山擀面皮2011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定西擀面皮源自陕西岐山,具有筋道、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定西各县区在引进擀面皮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味。擀面皮传入通渭后,通渭人逐渐改进工艺,其面皮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如今已经是通渭的重要名吃。

据传康熙年间,御膳房里的一个御厨平时爱动脑筋研究美食。根据自己多年的烹饪经验,摸索首创出擀面皮这种面食,深受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上和后宫佳丽们的喜爱。由于京城御膳秘不外传,故取名“御京粉”。后来,这位御厨告老还乡,将“御京粉”的制作技术传于弟子,从此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为了避讳,根据擀面的制作工艺,将“御京粉”称为“擀面皮”。

游康养水城 体验陇上神泉

通渭温泉,“浴可医治百病,饮可养颜提神”!吃完各类地方美食,赶紧来通渭泡温泉吧!

郦道元《水经注》曰:“其水温之高,水量之大、水质之优,为西北温泉之首。”通渭温泉地下200米处恒定水温113℃,自流地表水温53.9℃,日出水量6000吨,泉水无色、无味、无沉淀,富含32种微量元素及化合物,PH值7.3一7.8,为全国少见的多微复合型矿泉水,故得“陇上神泉”之美誉。

为助力天水麻辣烫爆火,通渭更推出巨大优惠,此前118元的温泉体验券免费送!温泉养生馆、南特庄园、温泉理疗中心、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区,哪个不是您理想的观光休闲养生场所?中药池、花瓣浴池、暖身池、浴池、儿童戏水池、泡泡浴、漩涡浴,哪种池子哪种浴不能消除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使您的皮肤光亮柔嫩。

赏书画名城 品鉴笔墨丹青

一句“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道出了通渭人对书画的无限热爱。通渭人崇尚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人人爱字画、个个练字画、家家挂字画,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出现了“锄含云水笔含墨,种罢梯田种砚田”的独特现象,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通渭,不仅有西北最大的书画交易市场,位于通渭县西侧、囊括悦心美术馆、悦心书画长廊、悦心园林度假酒店、悦心温泉水世界、悦心有机果蔬采摘基地、通渭体育馆和天象文化综合体的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更是有近三万人的书画经纪人和书画创作人员汇聚于此。书画村中既有年代久远的珍藏品,也有现代艺术家的创作。许多艺术家在工作室中现场作画写字,更是让热爱字画的人们,有了近距离观看一幅字、一幅画诞生的日常。除书画作品外,艺术村内还展示了许多通渭当地的民间艺术,通渭草编、剪纸、木雕、砖雕等都相当值得一看。

那么,你准备好和小编一起深入通渭,探索那些隐藏在现代楼阁当中富含古老气息的书法字画了吗?

访革命圣地 赓续精神血脉

通渭的红,不但有刺激味蕾酣畅淋漓的麻辣红,更有积淀深厚、催人奋进的革命红。坐落在这里的一处处红色景区,保留着举不胜举的革命遗址和文物,为我们讲述着一段段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战斗生活的光辉事迹,谱写了一部红军长征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壮丽史诗。

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位于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主力部队进驻通渭县榜罗镇。当晚,在榜罗镇中心学校校长办公室召开了由***、张闻天、***、博古、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即榜罗镇会议)。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研究了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问题,确定了今后的战略方针。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既定方针,在哈达铺确定的“到陕北去”的基础上,正式作出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决策。28日凌晨,红军陕甘支队在榜罗镇小学门前的打麦场上,召开了连以上1000多名军政干部参加的大会,***作报告。10月2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批准榜罗镇会议的决定,充分肯定了榜罗镇会议的正确决策。榜罗镇会议决定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不仅宣告红一方面军长征历程的即将结束,也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个新的落脚点。

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主要包括榜罗镇会议会址、陕甘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旧址、17处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同志住宿旧址、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警卫团驻地、红军将帅驻宿一条街、朱家堡战役遗址和饮马池等革命遗址及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榜罗镇会议展陈馆和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榜罗会议、重大决策”主题馆等旅游景点。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展陈馆建于2008年,布展内容由序厅和“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胜利会师”“星火燎原燃通渭”“红色基因代代传”四个单元组成,现有馆藏革命文物128件,通过详实的史料、图片、图表、实物,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展现形式,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榜罗镇会议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陕甘支队、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过境通渭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

今天,通渭红军长征公园建成开放,以主题文化公园形式系统再现通渭红色文化历史,建设内容以广场铺装、艺术雕塑、景观绿地为主,广场中心设置大型战斗场景人物组雕,广场北侧主题浮雕墙以图文形式艺术再现“榜罗镇会议”和“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会议”场景,广场南侧设有“七律·长征”诗碑,广场周边配以“华家岭阻击战、韩家岔梁战斗、南河滩文艺联欢会”等八组浮雕,成为通渭红色文化旅游的又一重要景点之一。

四岩山长征烈士陵园、通渭文庙街小学长征诗碑、华家岭阻击战纪念碑、南屏山革命烈士陵园、南园红军文艺联欢晚会遗址,在通渭这块博大深厚的黄土地上,这些红色革命事迹,凝聚着共产主义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闪耀着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自天南海北的宝宝们,吃完天水麻辣烫后,别忘了到红色通渭,沿着先辈足迹开启一段精神洗礼的陇原红色游!

探秦徐故里 感受牛谷风情

秦徐故里,飘香翰墨。

位于通渭县城南侧的秦嘉徐淑公园,牛谷河水穿流而过,骈四俪六隽永,诗词书画琳琅,亭台轩榭、步道连廊、楹联抱柱。以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诗情”设为主线,集400余件全国各地书画名家的书法作品,尽显通渭书画文化内涵。

起伏曲直的栈道已为您量身打造,您可登高览城,亦可沐浴山林。牛谷河堰浪漫而又诗意的风,携着千年的爱情故事,吹过牛谷河20里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吹过南南山玻璃栈道、吹过氤氲神泉、吹过凌霄蟾姆,一路奔你而来,你,难道就不为之心动吗?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

清明节、五一等小长假即将到来

心中的旅行欲望渐起

吃过了天水佳肴、赏完了天水美景

来自天南海北的宝宝们

今年春天的旅程

你做好来通渭的打算了吗?

来吧

来触摸通渭厚重的历史

来品味通渭古朴的文化

来品尝通渭传统的美食

来感受通渭独有的风情

通渭

一个充满故事和味道的地方

等你来发现

这个春天,一定要来趟通渭哦!

热情朴实的通渭人民欢迎您!

记者 王倩贞

来源:通渭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