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荞麦的“谜面”和“谜底”
荞麦面儿美食(封控宅事13)
葛昌秋
今天姐姐和妹妹要换换样儿,做一顿荞麦面儿的素馅儿饺子。
对荞麦我们都不熟悉,而老妈却十分了解,她一劲儿说:“好吃!做啥都中,那可是好粮食。”当年在老家的时候,村里曾种过不少荞麦,只是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没人再种了,以至于后人们连荞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记得多年前父亲曾说过村里的一个笑话儿,一位后生去了一回天津,回来后就开始洋棒,觉得见了世面就神气起来。他跟着大爷走在田间道边儿,看到一片荞麦地,马上拿天津卫的腔儿问:“红杆儿绿叶开白花儿,这是嘛呀?”他大爷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一巴掌打了过去:“就出去了这么几天,揍没了家乡味儿,把根儿都忘了?连人话都不会说了!”后生手捂着脸说:“荞麦!这是荞麦!”那话儿是纯正的唐山老呔儿味儿。后来这事儿就成了村里的笑话儿,一辈儿辈儿口口相传。

我心里时常想起这个笑话儿,荞麦也成了“谜面”。但见到荞麦还是在承德和张家口,认识了“红杆儿绿叶儿开白花儿”,也算是看到了“谜底”。同时也品尝了一番,进而了解了荞麦。

荞麦虽然带个“麦”字,但跟人们同常所说的“麦子”没啥关系,麦子的家族都属于禾本科,而荞麦是蓼科植物。荞麦的老家在中国,历史也十分悠久,在《神农书》中记载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荞麦含有丰富的磷、钙、钠、纤维素等微量元素,是营养丰富的谷物。按其形态和品质,其可分为甜荞、苦荞、金荞等,甜荞的食用品质好,苦荞的保健功效不错。而且适应性强,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根据不同区域可分为春种、夏种、秋种、冬种,管理起来也相对容易。所以,荞麦不仅很有“百姓缘”,也挺有“认知度”。

今年的春节,坝上的朋友寄来了几斤荞麦面儿,让老妈尝尝找找当年的感觉。正好赶上封控宅在家里,姐姐妹妹按照说明,准备好了萝卜粉丝葱花儿馅儿,用80度的热水烫了荞麦面儿,然后用凉水扎一下细揉,就请老妈出场,开始包荞麦面儿的素馅儿大蒸饺儿。
当真干起来,荞麦面儿却与小麦面儿大相径庭,没粘性不禁扯,根本擀不成皮包不住馅儿。老妈觉得没问题,说着帮着弄馅儿。妹妹说掺点儿白面,我建议用玉米面包菜饽饽的办法就中,姐姐认为可行,马上动手开干。其实,荞麦面儿是有好多吃法儿的,切面、蒸馍、烙饼、包馅儿等都可以,只是看自个儿的口味啦。

20分钟后,热腾腾的荞麦面儿蒸饺儿就出了锅。妹妹说:“这白荞麦面儿咋儿变成这个色(shai)儿!”我笑着告诉他:“那肯定是转基因了!”然后,赶紧让老妈和姐姐来品尝。老妈说味儿挺好!姐姐感觉也不错。妹妹随手就吃了两个,我吃了4个。

瞧着荞麦面儿饺子,又瞧瞧老妈,再瞧瞧姐姐和妹妹,我们互相瞧着都十分开心,仿佛又回到了老家的灶台边儿,坐到了热乎乎的炕头儿上,感受到了浓浓的乡土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