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周代农民(农奴)一年中的劳动生产过程和艰苦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三千年前周代先民四季活动的生动的风情画,强调了农耕不易的主色调,在叙述中始终穿插着阶级(农夫和部族首领)关系的对比,暗藏着底层劳动人民的血与泪。
农夫终年辛苦劳作,而收获的粮食,黍稷重稑、禾麻菽麦,大部分纳于部族首领的仓库;打猎所获,只能得到小的动物。诗歌将农夫同首领进行比较:吃的:农夫——荼(“谁谓荼苦?”是为苦菜)、瓜、壶。部族首领——各种新粮及应时的蔬菜(“六月食郁及薁,八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穿的:农夫——无衣无褐;部族首领——各种颜色的鲜亮的锦帛衣裳、狐裘。部族首领自己不参加劳动,只让田畯监管农夫,农夫的女儿也没有人身自由。此诗从衣、食、住这些生活最根本的需要着眼,从部族首领同农夫在劳动中的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奴隶社会的真实状况。
关于本诗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毛诗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笺》:“周公遭变者,管、蔡流言,辟(避)居东都。方玉润《诗经原始》反驳道:“《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朱熹《诗集传》认为本诗通过描述四季自然规律,让人“知天时,授民事”,进而使男女老幼、君臣父子各司其职,敦伦尽分,并最终实现人民“祭祀也时,燕享也节”,社会安定和乐的局面。
《孔丛子·记义》载孔子言曰:“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此即诗篇叙说“稼穑之艰难”的成功处。诗篇以一年十二个月为经,以四时蚕桑耕稼及狩猎活动为纬,交织成一幅朴茂的古代四季农耕生活的动人图景。叙说农事,以一年时光流转为线索,确并非流水账,农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各有其段落层次,显得错落有致,不呆板,不滞闷,时而健步如飞,如首章从“七月”起首直贯“四之日”,四章及末尾一章,都有这样的龙蛇之势,而“蟋蟀入床”几句的语势,简直是“见首不见尾”了;篇中不乏精彩的描摹之笔,如二章柔桑少女春日伤情的刻画,何其妩媚,“条桑”“载绩”章,又是何等姿态翩跹,色泽绚丽!不难看出诗人对农事序列的熟悉和深晓。春天来临,黄莺婉转鸣唱,四月野菜花儿芳香时节,蝉又叫了。秋凉渐近,斯螽“动股”,莎鸡 “振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采桑女伤春之际,一声悠长的仓庚之鸣掠过,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相通。人寄身于趣味盎然的自然中,遵从天地的节奏,尽着自己的努力。
姚际恒《诗经通论》论《七月》作诗之妙时说:此篇首章言衣、食之原,前段言衣,后段言食;二章至五章终前段言衣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言食之意;人皆知之矣。独是每章中凡为正笔、闲笔,人未必细检而知之也。大抵古人为文,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处,亦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古唯史记得此意,所以传于千古。此首章言衣、食之原,所谓正笔也。二章至五章言衣:中唯“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二句为正笔;余皆闲笔。二章从春日鸟鸣,写女之采桑;自“执懿筐”起,以至忽地心伤,描摹此女尽态极妍,后世采桑女,作闺情诗,无以复加;使读者竟忘其为“言衣、食为王业之本”正意也。三章曰“条桑”,曰“远扬”,曰“女桑”,写大小之桑并采无遗,与上章“始求柔桑”境界又别;何其笔妙!虽正写“玄黄”帛成,而曰“为公子裳”,仍应上“公子”;闲情别趣,溢于纸上,而章法亦复浑然。“八月载绩”一句,言麻;古丝、麻并重也。此又为补笔。四章则由衣裳以及裘,又由裘以及田猎,闲而又闲,远者益远。五章终之以“改岁”、“入室”,与衣若相关,若不相关。自五月至十月,写以渐寒之意,笔端尤为超绝。妙在只言物,使人自可知。物由在野而至入室,人亦如此也。物由在野而至入室,人亦如此也;两“入”字正相照应。六章至八章,言食,中唯“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四句为正笔,余俱闲笔。六章分写老、壮食物,凡菜、豆、瓜、果,以及酿酒、取薪,靡不琐细详述,机趣横生;然须知皆是佐食之物,非食之正品也,故为闲笔。七章“稼同”以后,并及公、私作劳,仍点“播百谷”三字以应正旨。八章并及藏冰之事,与食若不相关,若相关。而终之以田家欢乐,尊君、亲上,口角津津然,使人如见豳民忠厚之意至今犹未泯也。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

【文学拓展】
1. 成语“七月流火”“万寿无疆”典故出处。
2. 《自醉琐言》:唐伯虎尝夏月访祝枝山,恰逢祝枝山大醉,裸体纵笔疾书,了不为谢。伯虎戏谓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祝枝山遽答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名家导读】
① 诗风中最盛之一格,是《七月》那篇农民和乐的岁歌。这首总叙人民在封建制度中之生活,一个人民生活之本,亦即它的文学之本。 ——傅斯年
② 《豳风·七月》真是一篇杰作。……《七月》从头至尾是男性的诗,硬性的,阳刚,力的表现。力即美,但分言之,力与美又为二者,只言美偏于优美。但《七月》中仅第二章一章音节柔和调谐、优美、女性美。 ——顾随
③ 这是一首叙述西周农民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过程和他们生活情况的诗,反映了当时农民衣、食、住各方面的情况。诗从七月写起,是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事的结构相当严密。诗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按月歌唱的形式,突出全诗的一条线索:贵族和农民生活的悬殊,鲜明地反映了当时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的本质。——程俊英
④ 这首诗是西周时代豳地农奴们的集体创作,叙写他们在一年中的劳动过程与生活情况。——高亨